|
基本生命支持 |
|
基本生命支持
1 概述 基本生命支持是心肺复苏操作中的一系列技能。其目的是保护脑、心和肾的功能,通过徒手操作,保持心脏有一定的输出量,呼吸道有一定的通气量,供应重要脏器的氧合血血供。
2 基本生命支持新进展
基本生命支持
旧概念 新概念
A-开放气道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呼吸与按压比:
单人:15:2;双人: 5:1
C-胸外按压 呼吸与按压比单双人均为15:2
D-体外除颤强烈推荐院外5分钟内,院内3分钟内 [ZB)W][ZB)W]
3 基本生命支持步骤
3.1 判断是否有危险因素,如火、电、高温等。
3.2 判断意识 轻抚患者肩膀并大声询问:“你怎么了?”。
3.3 呼救 大声向旁人呼救,并请旁人向120求救。
3.4 急救者位置 跪于患者肩膀水平,这样在进行复苏操作时不需要移动位置。
3.5 患者体位 将患者仰卧于坚硬平面上,如需要搬动,则应保持患者的头部与脊柱处于同一水平。
3.6 判断呼吸、大动脉情况 急救者跪于患者的肩膀水平,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部侧向患者胸部,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1岁以下婴儿普遍采用腹式呼吸,应观察腹部呼吸运动);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是否气体排出;耳听患者呼吸道是否有气流声音。同时手触摸患者颈动脉(方法:可用食指、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同旁滑动2~3cm)判断有无脉搏。1岁以下婴儿应触摸股动脉或肱动脉,因1岁以下婴儿颈动脉很难测到。以上呼吸、大动脉情况判断应在5~10秒内完成,避免延误抢救时间。
3.7 进行ACB操作 A—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关键之一。上呼吸道阻塞是复苏时最先处理的问题,保证气道通畅的首要措施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前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后翘,并将另一手的拇指放在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使牙齿几乎闭合,以助头部后翘,尽快用手掏出或吸出口、咽部污物、异物。
B—人工呼吸 如患者没有呼吸,在维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急救员一手将患者鼻孔捏紧,然后深吸一口气,对准并紧贴患者口部(如有条件,其间可隔一层纱布),用力将气吹入患者口内,随即放松鼻孔,让气体从患者口、鼻排出,如此反复。成人及年长儿18~20次/分,婴儿30次/分,吹气过程要慢,一般维持在1秒钟。
如果吹气时患者胸部不抬升,则表示入气量不足或是气道阻塞,需用力吹气或重新开放气道;如果吹气时腹部抬升,而呼气时又没有下降,意味着胃充气,则须减少进气量并且或者放慢吹气的速度。
C—人工循环 如病人大动脉博动消失5~10秒以上,则需胸外按压。首先以食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滑移至肋骨与胸骨交界点,将食指、中指置于胸骨下端,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放在按压区,再将定点之手掌根重叠于另一手掌背上,手指应脱离胸壁(儿童用单掌按压法,幼儿用双指按压法,早产儿、新生儿用单掌环抱按压法),双肘关节伸直,借助急救员体重、肘、臂力快速而有节奏地垂直按压胸骨,使其下陷4~5cm(婴幼儿1~4cm),按压速率成人80~100次/分,婴幼儿100~120次/分。
3.8 每进行5次15∶[KG-*2]2循环后,应停止CPR操作,重新判断人工循环状况。如仍无大动脉搏动,则继续复苏操作,如心脏搏动恢复,则停止“C”操作,并重新ABC步骤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如患者仍无呼吸,应每3秒钟给予一次人工呼吸。
3.9 除颤 ①首次200J(小儿2J/kg);②第二次200~300J(小儿4J/kg);③第三次300J。
3.10 胸外按压有效指征
3.10.1 按压时能扪到大动脉搏动;
3.10.2 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3.[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析临床实习护生的带教 下一个医学论文: 洁净手术部参观人员管理的效果评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