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心理护理 |
|
81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心理护理
摘要 目的:旨在提高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方法:对81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等进行了探讨。结果:通过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合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有效的促进其康复。结论:重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的保障。
关键词 艾滋病 合并肺结核 心理护理
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日益成为临床常见病症,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发现,艾滋病病人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单纯性肺结核患者的心理问题有显著差异,本文就81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81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患者,在我院初筛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送山西省疾控中心确认,肺结核符合2001年全国结核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8~63岁,平均年龄在39岁。临床表现:发热80例,疲乏75例,食欲不振61例,消瘦58例,胸痛49,咳嗽70例,咯血15例。胸片中空洞形成31例,片状病灶42例,不整型28例,胸膜炎积液18例。痰菌阳性者43例。
2 方法与实施
2.1 心理问题分析
2.1.1 抑郁、焦虑心理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疾病,患者易合并肺结核,治疗效果差,患者不敢面对疾病,临床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情绪波动、过分敏感、情绪消沉、沉默寡言,甚至有自杀行为等。
2.1.2 绝望、恐惧心理 患者了解到熟人、亲戚、朋友甚至亲人死于艾滋病后产生绝望、恐惧心理,临床表现为行为懒散、懈怠、消极或拒绝配合治疗,饮食不规律等。
2.1.3 孤独、无助心理 由于患者亲人、朋友对艾滋病存有偏见,或害怕传染,表现为对患者的疏远,不闻不问,甚至断绝关系,使患者处于孤独、无助的处境。
2.1.4 被歧视心理 艾滋病同其他疾病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一直被认为与道德、伦理、法律有密切关系,容易使患者产生精神负担,怕家人、同事知道后受到责备、歧视,惶惶不可终日,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以及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2.2 护理措施
2.2.1 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和应对能力 认知疗法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的非功能的认识问题上,试图通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防治知识的掌握及其对自己、对他人或其他的看法和态度的改变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让患者面对自己,正视现实,不要回避矛盾,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适当的程度,使自己有能力承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2.2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是治疗心理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以同情、理解、诚恳和耐心的态度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以科学而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的一般常识及预防方法,对认识和思想上有明显错误的患者应给予热情指导和善意批评,对患者要真情相待,交知心朋友,加强语言沟通,取得充分信任,对有具体困难者应给予尽可能的具体的帮助,如饮食、生活方面等。
2.2.3 鼓励患者建立自认为可靠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人若没有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犹如躯体没有灵魂一样,患者面对困境、危险无力应付时,放弃、轻生的念头时时出现,护士应鼓励患者勇于与疾病作斗争,让其知道现代医学发展状况,我院的医疗水平,本科专家的丰富经验,列举康复病例,让患者有信心找到生命寄托,并指导其着眼于未来,从亲情中唤醒寄托,找到可靠的精神支柱。如一患者怕拖累相依为命的儿子几欲轻生,我们及时指出并利用其儿子在其心中的位置,帮助患者建立精神和情感寄托,即要看儿子结婚,要亲自抱孙子等,使患者放弃轻生的念头。
2.2.4 引导患者培养稳定的情绪 人们通常以为不良情绪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认知理论则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外界的刺激和信息的看法和评价,同一问题,不同方式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感情情绪[1]鼓励患者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则要靠调整情绪方式来应对,提高自[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甘露醇致骨筋膜综合症的启示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病人的心理观察及心理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