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致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
|
诱导建立愉快乐观的情绪,又会造成严重影响。血站医护人员着装整洁,举止端庄,语言贴切,会使献血公民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克服在陌生环境的拘束和不安心理。医护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待他们,态度友好,热情周到,可以使献血公民感到被爱、被尊重、被热情接待,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升华。通过对献血公民的开通、释疑、引导,可融洽医护人员与献血公民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满足献血公民的心理需求。
3.4 调整最佳身心状态进行采血 针对无偿献血公民不同的心理特点,医护人员进行开导、启发、鼓励,用科学的道理解除献血公民的精神负担,消除心理障碍。采血前应询问献血公民饮食、睡眠状况并给予相应的调整或暂缓献血,以减少晕针反应对周围献血公民的影响。对焦虑、恐惧、疼痛型的献血公民,通过语言行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通过暗示效应、名人效应、榜样力量、现身说法给予他们献血勇气。特别是初次献血公民,不能急于采血,首先让他们休息,观看别人的采血过程,然后有意安排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献血公民坐在前后一起献血,以稳定情绪,护士娴熟的技术和其他献血公民采血后“安然无恙”会增强他们对献血的信心,使之建立起健康的献血心理。
3.5 娴熟的技术是献血公民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采血护士帮助献血公民调整采血体位,指导正确的握拳方式,当面拆开采血包装袋,检查采血袋是否密闭良好、符合标准,消除他们对采血器材的顾虑。准备静脉穿刺时,由于采血针头比较粗大,尽量不让其知道针头粗细,告之闭上眼睛或头转向一侧,调整止血带压力,随时倾听他们的感受。可以用语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静脉穿刺时要稳准轻柔,干脆利索,一针穿刺成功,以娴熟的无菌技术准确迅速地完成操作,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偶有穿刺失败者,应主动向献血公民道歉,以取得谅解和支持。
3.6 密切观察,及时处理献血不良反应 采血过程中,护士除了观察血流是否通畅,还要注意献血公民的面部表情,随时倾听他们的感受,询问有无不适,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发生,使之产生被关怀的亲切感,对于穿刺后仍感紧张,沉默不语,反应迟缓的献血公民,护士应仔细询问,加强心理的疏导,转移注意力,以减少晕厥的发生。若精神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立即停止采血,采取平卧头低位,饮糖水,稍加休息,一般即可恢复,未能恢复者,请医生紧急治疗。
3.7 指导献血后的自我护理,引导无偿献血公民成为固定献血者 献血后,医护人员对献血公民应致谢,告诉按压血管的正确方法,帮助护送到休息室休息,介绍献血后的自我生活护理,如饮食以补充蛋白食物即可,不可暴饮暴食;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24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及高空作业,以防发生意外。无偿献血公民有一次自觉状况良好、心情愉快的献血经历,会使自己无偿献血的高尚行为得到社会认可,无偿献血挽救他人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发扬,使自己充满荣誉感、自豪感。血站与献血公民实行联系卡制度,对他们献血后作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献血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和献血后的感想,在节日、生日期间,赠送小礼品,慰问他们,对多次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公民给予表彰。他们有过献血经历,了解献血的意义,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当血站血液供应紧张,特别是稀有血型紧缺时,血站与之联系,他们愿意再次到血站献血,成为固定献血者。
4 讨论 在无偿献血中,大多数献血公民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恐惧心理,血站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而且要针对不同个体做好心理护理,以消除献血心理障碍,减少献血不良反应。这有利于推广无偿献血制度,从而达到提高血液质量,保障献血公民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