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 |
|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积极治疗,控制感染,改善通气,氧疗等措施,可使症状缓解。我科于2004年2月~2005年3月收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2例,其中发生呼吸衰竭20例,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呼吸衰竭病人的几点体会、心得总结如下:
1 临床症状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由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引起。①呼吸困难:是最早突出的症状,表现为点头、提肩或有呼吸困难三凹症,严重者有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②紫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尤以口唇粘膜明显。③精神神经症状:早期有头痛、烦躁、恶心、呕吐、视力、记忆力和判断力减退,有时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后期可见神志恍惚、谵语、无意识动作和抽搐;严重者可有扑翼样震颤,有时还并发脑疝。④心血管系统:早期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心动过速。晚期周围循环衰竭、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长期肺动脉高压将诱发右心衰竭。⑤其他:呼吸衰竭常伴有代谢紊乱,酸碱失衡。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由于病程长、反复住院,普遍存在着悲观、恐惧、忧虑、自卑、挑剔等心理,而每个病人由于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环境、工作性质、文化素质不同,心理反应各异,因此,护理人员除积极处理躯体不适外,还应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调动其主动性,使病人处于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2 环境布置 病室环境优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预防感冒。
2.3 生活护理 协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使之舒适,以保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并给予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原则上少食多餐,不能自食者给予鼻饲。
2.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T、P、R、BP,特别注意观察瞳孔、紫绀、神志、呼吸、痰液的变化,应加强病房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2.5 氧疗护理 呼吸衰竭中首先是纠正缺氧,给氧目的在于提高肺泡内氧分压,从而提高弥散能力,改善低氧血症,促进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5.1 氧疗浓度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一般采用低流量1L/min~2L/min,低浓度24%~30%,持续给氧。
2.5.2 氧疗方法 采用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经以上方法不能有效改善缺氧,采用机械呼吸器并继续给氧,以增进肺泡通气量。
2.5.3 氧疗时应注意 ①氧疗中应注意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保持管道通畅,注意观察病人意识变化,以防二氧化碳麻醉,并定期测病人动脉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浓度和流量。②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痰液,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勤翻身,协助作体位引流,轻拍背部,用手掌由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叩拍背部,借助振动的力量,促使痰液排出。对昏迷无力排痰病人可行导管吸痰,通过机械性刺激引起有效的咳嗽反射。如痰液阻塞无效时,可行气管切开,并做好术后护理。③氧疗时注意湿化瓶每周消毒2次。湿化瓶内液体每日更换1次,采用无菌蒸馏水。预防院内感染。吸氧鼻导管每周更换2次。
2.5.4 氧疗的监护 在吸氧过程中,氧疗效果要经常监测,以观察缺氧是否改善,随时调整氧浓度,以得到满意的氧疗效果。
2.5.4.1 动脉血气分析监测 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衰竭类型,了解机体酸碱平衡状态,观察病情变化,指导合理氧疗及检查氧疗效果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定的呼吸专科基本理论及高超的技术,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应急能力,提供各种动态信息,配合医生做好病人的综合治疗
2.5.4.2 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 通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测定,可以动态观察病人氧疗全过程的SaO2变化及SaO2与吸入氧流量、与病情变化的关系。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连续的无创伤的测定动脉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的方法,正常范围94%~100%,因其只采用指间动脉测定,无创伤无痛苦,病人易接受。
2.6 恢复期护理
2.6.1 营养支持疗法&[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护理创收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产科的护理风险与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