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与结果判断 |
|
探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与结果判断
摘要 本文通过对溶媒选择、药液标准化、皮试液配制时间,皮试部位、方法以及皮试结果判断的分析,总结出如何更好的将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抗生素皮试 假阳性 结果判断
鉴于目前临床上抗生素皮试假阳性结果的不时出现,我们对抗生素皮试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如下:
1 配制抗生素皮试液时应注意的问题
1.1 首先抗生素溶媒的选择,抗生素溶媒多选用生理盐水。药物在药液中的稳定性是确定溶媒的主要依据,影响稳定的因素主要为溶媒的PH值,药典规定葡萄糖的PH值为3.2~5.5呈弱酸性,很多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临床多选用生理盐水,虽然注射用水的PH值为5.0~7.0,但由于低渗,所以临床上不选用注射用水。
1.2 抗生素要完全溶解,减少参与药量,确保抗生素的有效剂量。
1.3 皮试液浓度标准化,抽吸的剂量要准确,根据药液的增容,所加的溶剂小于欲获得的毫升数。为确保药液的无效腔减少到最低,故配制皮试液时最好用原装针头或小号针头。
1.4 配制时注射器里的药液尽可能混匀。方法:药液抽至lml后,再抽吸0.5ml[JP2]空气,左手持针食指固定针头,右手食指弹针栓,随气泡的移动混匀,以此方法混匀,每一步至少要混匀三次。
1.5 药液配制计算要正确,熟练掌握各种抗生素的配置方法。
1.6 皮试液配制的时间问题:一般抗生素的水溶液中不断分解,效价降低,而且溶解后放置时间越长致敏物质就越多,因此皮试液应现配现用。
2 作皮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2.1 首先应备好抢救药品(盐酸肾上腺素),lml注射器,熟练掌握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方法。
2.2 皮试部位,前臂掌侧下段避开瘢痕、红点、蚊虫叮咬处等,以免假阳性判断。因为前臂掌侧下段皮肤较薄易于辨认,易于注射,另该处皮肤紧张度低,注入药液后张力小,疼痛轻。
2.3 酒精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须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皮试时必须要绷紧皮肤才能保证药液正常进入表皮与真皮之间,若不绷紧皮肤,针头刺入过深,药液吸收,容易判断为阴性。
2.4 皮试药液的量要准确,量为0.1ml,使局部形成圆形隆起的皮丘,注入药液的量少于0.1ml,药液可能被吸收,也会被误认为阴性,注入药液量多于0.1ml,容易造成假阳性的判断。
2.5 注射完毕皮试结果未出现前,不可按、揉、压皮试处,以免造成假阳性判断。20分钟内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立即对症处理,因此给病人做了过敏试验也不要放之任之,密切观察也是很重要的。
3 结果判断 以15~20分钟为结果最佳判断时间,少于15分钟观察,药液与机体的反应过程尚未完成,超过20分钟观察,过敏反应的过程已结束,容易误认为阴性,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及时观察皮试结果非常重要。
判断标准: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患者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若阳性结果不是很明显,用生理盐水在另一只手做对照。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所以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及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医生的决策,所以我们护士应该加强自身业务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我们工作进行的完美无缺,对患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祥,李玉璋.青霉素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J].临床医学,1994
2.王玉枝.注射用水和生理盐水配制青霉素试液皮试假阳性率比较.实用护理杂志,1998;14(5):264~265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世纪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多元化管理意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经微量泵注射硝普钠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