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
|
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AIDS)。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因感染此类疾病可导致130多万人死亡[8]。1999年WHO报道,因非安全注射每年发生感染例数为:乙肝821万~1642万,丙肝233.8万~467.7万,艾滋病8~16万[9]。
2.3 病人心理、身体情况问题所致的不安全因素
2.3.1 由于疾病、外伤、残疾等诸多因素使病人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抑郁、自责、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可导致不安全行为。
2.3.2 脑出血、脑外伤、昏迷、截瘫等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可引发压疮(皮肤完整性受损)、坠积性肺炎等护理并发症。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对易发生意外倾向的患者的看护 应将对容易发生意外倾向患者的安全护理纳入护理计划中。对脑出血、脑外伤、全麻术后、药物中毒等患者因神志不清、无行为自控能力、躁动、易坠床、误伤等意外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预见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用约束带约束四肢,使用床档并严格床头交接班。意识模糊的患者戴柔软的连指手套,防患者自行抓伤皮肤。手指及腕关节呈弯曲位置,手中抓一软而圆的棉织物,以减低肌肉张力。
3.2 保护皮肤和粘膜的完整性 昏迷、高热、老年、体弱及危重病人认真做好口腔、会阴护理,防止粘膜受损及感染。预防褥疮及皮肤护理是保护皮肤的有效方法,故应重视和落实,对易发生褥疮的骨突出部位积极采取减压措施,受压部位加棉垫、气圈、架空骨突出部位,定时、按时翻身改变体位,同时加强饮食护理,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保持皮肤及伤口敷料等干爽,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及臀部,减少理化刺激,保持皮肤清洁、滋润,可选用一些油剂护肤品护理皮肤。
3.3 物理环境性危害的防护 近年来,据医疗机构统计病人在医院内跌倒而引发的事故一直在增加[10]。改善环境在预防跌倒方面十分重要,为防止患者跌倒,病区地面保持干净、不湿、不滑,在光滑的地面放置防滑垫,在走廊、厕浴室设置把手;移动设备的车轮上应安装安全锁,使用时锁定刹车;床前放上椅子,以便患者安全下床;床头柜放距病人容易取到东西处;对不能去除的障碍物选用醒目的颜色和标示予以警示,以防止病人跌伤。儿科病区加强对环境、设备的安全检查,定期查找不安全因素,避免使用铁丝、铁皮等锐利物做床头牌,防止皮肤损伤。使用热水袋水温应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严格管理好易燃品、氧气,病区内不允许使用易燃物,如酒精炉、电炉,不允许吸烟。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及卧床病人着纯棉衣物,以防发生火灾。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加强药品的管理,尤以麻醉药品要严格管理,做到专柜专册专人双锁。认真做好药物核对工作,特别是给药途径、剂量、浓度及药品名称的核对,以避免给药错误。病人自带的药物应严格检查核对,与医生联系了解病人能否使用后方可应用。经常更新药学知识,减少对药物使用的误解。熏箱内的消毒物品一定要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再使用,病房熏蒸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戊二醛浸泡消毒的物品无菌盐水冲洗净后再接触病人皮肤粘膜。
3.5 加强护理人员对预防意外的宣传教育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护理业务安全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意外的责任感,同时熟练掌握预防意外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病人提高对意外伤害的防护意识。在入院教育中将安全注意事项讲到位,尤其对自主活动受限、高龄、感觉、视觉、听觉退化等高危患者更应讲授意外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缓慢起立、行走或改变体位,外出一定要有人陪同,并防止坠床、烫伤等非医疗技术意外伤害。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和心理疏导,结合病人的特点如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适当运用各种交流技巧,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循环式反复教育。候晓玲[11]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病人需要反复2~3遍才能掌握教育内容,因而护士应充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进行反复讲解,强化患者对教育内容的印象。
3.6 严格医疗护理技术常规及规章制度确保护理安全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是安全护理的关健。有调查显示[12]在形成隐患的原因中,未执行医疗护理制度常规居首位,说明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应在落实和执行有关制度常规上。护理工作应遵循护理工作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工作标准及工作流程和病房管理各类制度,保证护理工作不出差错,以减少因失误而带来的危害。在护理日常工作中严格各项制度(如三查七对制度、级别护理制度、床头交接班制度、执行医嘱的核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操作过程中切记五个不可:①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②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心理;③不可忽视每一查每一对;④不可凭主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临床护理人员 三基 理论考核成绩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亲属的健康教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