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如何解决我国护士工作压力源


  如何解决我国护士工作压力源

摘要  本文简述了我国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并结合相关文献和自身理解提出了主要的解决策略,从而为护理管理者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解决  护士  压力源       以往研究显示,护士的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1]。压力源是指具有破坏或影响机体内稳态的内外环境的刺激。工作压力源属于社会压力源的范畴。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是中国临床护士最主要的压力源[2]。 1  我国护士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李小妹等人在对329名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结果[3]显示,中国护士的主要压力来源程度的高低不同分为以下5方面: 1.1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  如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少,经常倒班,工资及福利待遇低,工作的独立性少。 1.2  时间分配及工作质量问题  如上班的护士少,工作量大,非护理性工作太多等。 1.3  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  如工作环境太拥挤,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等。 1.4  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  如担心出现差错事故,护士的贡献未被病人及家属承认。病人及家属的不礼貌行为,病人不合作及实施操作会对病人产生痛苦等。 1.5  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如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少,缺乏其他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与医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赵然等人研究发现[4],在护理工作量和环境资源维度、护理专业工作性质和专业技术维度工作压力大的护士更有可能属于低自我肯定、高抑郁和高焦虑水平群体。       又有研究表示[5],人事制度改革,面临下岗或转岗,躯体健康状况不良等也是护士常感受到的压力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工作需要护士来完成,更高层次的护理、更高层次的要求使护士要对病人实施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护理,这就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与压力, 不可避免的加重了护理人员工作和心理上的负担。      多种多样的压力源,心理状态不容乐观,高强度的压力源使护士工作产生疲惫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BS)—美国和日本的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调查和研究提出的。指出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自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6]。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质量[7]。我国护理工作者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2  解决护士工作压力源的对策 2.1  适当增加护士的晋升及深造的机会,改善工资和福利待遇  充分利用媒体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加强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如增设心理学,行为学等培训课程,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或对护士进行健康指导,与护理人员交流,了解其心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决护理人员的实际问题。为护士提供继续的条件,时间上给予宽松对待,使护士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或在其工作闲暇时间能够自主支配,充分合理的利用。注重护理人员的英语及专业知识的训练与提高,鼓励个人的努力[7]。 2.2  合理调整各科室人员配置,减轻工作负担,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合理安排班次[8]。 2.2.1  适应医院服务目标的原则  结合医院情况和护理工作的科学性、社会性、持续性和女性个体生理特点等,以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全面安排 2.2.2  合理结构原则  我国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规定,二、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医师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2,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为1:0.4等基本要求。目的是保证护士群体的数量,能够完成各部门的护理任务,有利于护士对专业工作的稳定性。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合理编配护理人员,主要体现在护理群体的结构比例,包括护理人员的分配比例和质量比例。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临床护理人员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为分类比例;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不同学历和专业职务所占有的比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如何合理选择
    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如何开展高血压社
    浅谈如何做好传染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
    如何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探讨如何建立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安全感
    如何识别和控制临床研究中的混杂与偏倚
    成人日常问题解决的老化研究
    如何有效地结束心理咨询的关系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如何查找Internet网上的基因突变信息资
    如何疏导末期病人的感受
    慢性心衰患者如何自护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