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在PET CT检查配合中的放射防护 |
|
护士在PET/CT检查配合中的放射防护
摘要 PET/CT是一种完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依赖型设备。护士是此项检查配合中接触药物和受检者时间最多的工作人员,本文对此项检查中的放射源及辐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护士在PET检查中如何自我防护。
关键词 PET 放射 防护
PET/CT是正电子放射药物成像的PET功能和X线成像的CT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用同一检查床和同一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全身检查的一体化设备。PET显像是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细胞代谢、细胞受体活性和细胞核酸合成、细胞基因改变等先进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CT提供精确的人体解剖结构信息。
PET/CT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完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依赖型设备。没有正电子放射性药物,PET/CT是无法发挥临床作用的。8F-FDG(2-8氟-2-脱氧-D葡萄糖)是目前PET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属于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其半衰期为110min。
PET/CT检查中心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根据所用放射性核素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属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1,2]。由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经化学合成后成为正电子放射性药物,通过质量检验后由护士注射给受检者,受检者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头部15分钟,体部为30分钟)的药物体内代谢分布即可进行PET扫描。检查时注射入受检者体内的正电子药物化学量甚微(约10mCi),由于其半衰期短,不会在体内长时间蓄积,仅具有微量的放射性,对受检者属于安全剂量。但对长期接触此类药物的医护人员会产生累积剂量,当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护士是接触药物和受检者时间最多的工作人员,因此护士加强在病人检查配合中的自我防护显得尤为重要。护士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方式可分为注射放射药物及与病人互动两类。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跟病人解释药物和扫描的特性,解除病人对药物和检查时接受射线的顾虑,工作中应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否则将会影响扫描图像的质量和医生的诊断。
在进行PET/CT检查中,护士给受检者注射药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扫描前注射和摆体位是护士受照途径之一。在进行注射前,护士应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铅衣,铅围脖、铅眼镜、戴防护手套,有实验证实,使用防护器材对操作者腹部、膝部保护尤为明显,可减少受照剂量94.5%~97.9%,胸、头部可减少48.2%~77.4%,手部剂量也有不同程度减低,使用后对操作者无明显影响[3]。
进行注射操作时护士均应位于铅屏后。选择血管时,要选择远离检查部位,易于固定的静脉血管,先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迅速从送药窗口取出药物,再次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将药物快速推入血管,在推注药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注射器和针头的接头处固定紧,防止药液漏出,药物的泄漏可对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及受检者体表造成污染。在取药物的过程中,注意将注射器和防护套固定好,避免装了药物的注射器从防护套中滑出。推注完药物以后,再次用3~5ml生理盐水冲洗,将针头内残留的药液推入静脉,防止药物遗留于肘静脉,造成注射点及肘静脉的高放射区,甚至药物在全身分布剂量的不足 [4]。
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增大与受检者的距离。护士要有精准而又熟练的注射技术,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做到一针见血。
注射完后被药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签、注射器、针头等应放置在铅处理箱中≥10个半衰期(约19h)经自然衰变后按非放射性物品处理[5]。
注射间是高活室,注射后病人放出的γ光子对工作人员会造成一定剂量的辐射。故受检者在注射后应在专用候诊室休息和使用独立卫生间,不要四处随意走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射线量。摆位时,在充分照顾好受检者的基础上动作要迅速,按CT定位线摆好位后,护士迅速退出扫描室,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在控制室的中央监控电视上密切监护受检者的情况。
由于正电子药物的半衰期短(几分钟至2小时),且多为低毒性,以18F-FDG为例,虽然半衰期为约110分钟,但若加上排出体外的速度,则病人于注射18F-FDG三个小时后仅有不到注射量的四分之一放射性仍留在[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改善护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护士的职业防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