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输注两种拔针方法按压效果比较 |
|
静脉输注两种拔针方法按压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探讨抬高法和远心端法拔针效果。方法:对50例无凝血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人,采取自身对照法,分别用抬高法和远心端法按压。结果:两种拔针法有明显差异(P<0.05),远心端法疼痛率低,抬高法皮肤出血率低。结论:抬高法拔针后不良反应更少,提示抬高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抬高法 远心端法 疼痛 出血
静脉穿刺拔针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常规操作。因拔针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疼痛,临床上时有发生[1],从而给护士下次输液部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增加病人的痛苦。关于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已探讨过不同的方法,但目前为止,哪种方法更优并能为临床广泛采用还在探索阶段,为此,将抬高法和远心端法的拔针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2月~4月对协和医院传染、内分泌、儿急及高干病房的50例病人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男32例,女18例,年龄10~82岁,均采用5.5~7.0号头皮针在手背静脉输液,均为双上肢活动自如,凝血时间,血常规正常,排除凝血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拔针按压方法 抬高法:输液即将完毕时嘱病人抬高输液侧前臂水平约45°高1~3min,待输液瓶内液体流尽,输液管内残留液面下降速明显减慢或停止时,关闭调节器,左手的示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置于皮肤针眼和近心端处,右手拇指和示指捏住针柄上下两侧,待快速拔针后用左手的示指、中指、无名指迅速按压,同时嘱病人屈肘75~90°,同法病人继续按压3~4min勿揉[2]。远心端法:静脉输液完毕后,将消毒棉签置于穿刺针进血管处的远心端距离穿刺针眼1cm的皮肤上,棉签位于针梗的下方,施以—定压力后,随即关闭输注管止水夹并拔出针头[3],棉签转而压迫针眼处并继续压迫3min。
1.2.2 观察项目
1.2.2.1 局部疼痛 分微痛、轻痛、甚痛、剧痛。其中,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它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轻痛:疼痛局限,痛反应轻微;甚痛:疼痛较显著,痛反应出现;剧痛:疼痛难忍,痛反应强烈[4],以拔针时病人感觉甚痛、剧痛为疼痛标准。
1.2.2.2 局部出血 皮肤出血:拔针按压3min后皮肤针眼可看见血液溢出;皮下出血:按压后皮下形成血肿或皮下瘀斑。
1.2.3 统计处理 按行X列表的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拔针按压效果比较(附表)
表 两组拔针按压效果比较例 (%)
组别 例次 疼痛 皮肤出血 皮下淤血 合计
抬高法505(10) 0(0)1(2)6
远心端法50 0(0)13(26)1(2)14
合计 513220
结果:X2=44,在X=0.05水准上,P<0.05,两种拔针方法有明显差异,其中抬高法疼痛率高于远心端法,皮肤出血率低于远心端法。
3 讨论
3.1 抬高法原理是由于静脉受重力影响极为明显,加之静脉血是由远心端流向近心端,抬高的肢体可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脉压力,从而减少浅静脉充盈程度[5]。这时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末端滤过器上缘处关闭,不易回血,拔针后也不会滴血,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病人皮肤、床单、地面等[6];也可以避免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漏入皮下或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减少药物的浪费,肢体抬高后,在没有施压针梗的情况下,使针梗与皮肤平行,待快速拔出针头后用左手的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并迅速压住针眼近皮肤处和近心端,这样针梗是在没有施压漂浮状态下拔出的,减少了针梗和皮肤及血管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血管内皮的损伤,使疼痛和出血率降至最低点,由于进针角度,皮肤脂肪厚度和护士个人操作习惯的不同,不是所有的穿刺在进入皮肤的同时也进入了血管[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