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传统法与改进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
|
灌肠法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传统组 50 26 18 6 88
改进组 50 38 10 2 96
X2=64 P<0.05
从表2看出经不同方法中药液灌肠的病人治疗,实验组有效率达96%,而明显高于对照组88%。
3 讨论 临床证实,我们仍在给慢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是利用粘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中药灌肠以苦寒药为主,具有解毒、凉血、止血等功能[3],但在肠内保留时间易刺激肠道增加蠕动,使药灌保留时间短影响疗效,本文在保留传统方法上进行了改进。①用热水袋行输液管外加温,保持药液恒温,减少药液对肠粘膜的冷刺激;②用输液管连接细肛管滴注灌入,速度缓慢,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③药液中加入1%的奴夫卡因,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使肠蠕动减慢,并且有止痛作用,从而延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④肛管插入较深(25~35cm),可减少对直肠肛门的刺激。
由于在各个环节上减少各种因素对肠粘膜的刺激,使肠蠕动减慢,病人感舒适,无便意,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延长。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佳,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楼云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164~16
2.余爱珍.基础护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1~142
3.张红梅.中医护理.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中的应用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