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浅谈护生实习前加强自我防护的健康教育


       浅谈护生实习前加强自我防护的健康教育        护士工作性质特殊,日常工作不可避免要与各类病人及其使用的医疗用品频繁接触。近年来,随着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威胁护士健康的潜在性因素也日益增多。因此护士具备自我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自我防护措施,可达到既保护自我免遭感染,又不成为交叉感染媒介的重要作用。而护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自我防护意识差,更易被感染。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未将自我防护列入教学大纲,护生无法系统获得相关知识。因此如何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适于护生的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护生自我防护能力,维护护生的身心健康,这在临床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1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自我防护重要性的认识  护士是在临床上接触病人最多的人,应当严格进行防护,所有的操作都应按操作规程进行。自我防护不仅有保护自己免遭感染,又有不成为交叉感染媒介的重要作用,而且自我防护也是护士临床工作的必备技能。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护生明白采取适当科学的自我防护措施与提倡“奉献、吃苦”精神并不矛盾。让护生在加深对自我防护重要性理解的基础上,主动执行,并习惯成自然将这些带入今后的护理工作中。 2  对生物因素的防护  严格执行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手的消毒,终末消毒,预防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有关规定是预防生物因素造成伤害最有效的措施 3  对化学因素的防护 3.1  接触各种消毒液的防护  接触各种消毒液时均应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眼罩,配制浓度要准确,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特别是含氟制剂,浓度过高,对眼睛,鼻粘膜都有伤害。 3.2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防护  按传统的隔离观念,具有传染性危险的病人需在诊断确立后才开始隔离。事实上,HBV,HIV在诊断前对医护人员的危险性远超过被诊断后。因此在进行与病人血液/体液有接触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正确洗手,在手与血液、体液接触或可能接触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洗手。必须使护生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4  避免针刺等意外损伤的防护 4.1  正确使用器械  在使用安瓿时,要用消毒的小纱布包裹,正确使用砂轮,否则在掰安瓿时手易被割伤。使用锐利器械要小心,避免割伤。如已经受伤,在消毒后应立即包扎。在做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 4.2  避免针刺等意外损伤  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60%~90%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所以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4.2.1  绝对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运用单手套法套回针头,以免误伤自己。 4.2.2  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谨慎,不要面对别人或自己造成误伤。 4.2.3  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其他锐器放进耐刺的容器中,严禁随手扔进垃圾袋或耐刺容器中。 4.2.4  不重复使用已用过的针头,所有使用过的针头都应放进耐刺的容器中,焚烧或做无害化处理。 4.2.5  操作后自己处理残局。 4.3  接种乙肝疫苗  这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根本措施,有效率可达96%~99%,主要是增加对乙肝特异性的免疫力。对已接种乙肝疫苗而抗体效价不足者,均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在临床上如不慎被乙肝病人或HBV携带者污染过的针头刺伤机体后,应立即将针眼处的血液挤出,用碘伏或碘酊等高价灭菌剂消毒,在24小时内遵医嘱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这样可以起到应急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乙肝病毒的感染。 5  加强营养和锻炼,避免疲劳  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性格开朗,心胸开阔,协调入际关系,保持心情愉快。 6  其他  主要指在生活中和日常行为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包括不到非正规场所献血,不用不洁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牙钻、内窥镜等介入性医疗仪器,不用未消毒的剃须刀、穿耳针、纹身针等进行美容活动,不和乙肝病人或HBV携带者共用毛巾、牙刷、被褥等,以防生活接触性感染。 总之,在实习前通过上述的健康教育,使护生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加深对自我防护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也谈护理文书的改革
    浅谈三查七对以外的差错防范
    浅谈社区妇女更年期保健
    浅谈助产护士对临产妇女的心理干预
    浅谈孕妇用药与优生
    浅谈优生的培养
    浅谈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体会
    浅谈手术室敷料包集中消毒供应室管理的
    浅谈 星级 病房管理
    护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浅谈中医护理与老年养生保健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