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
|
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狗、宠物猫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和人密切接触起来。人们被狗、猫触舔、抓咬的现象也逐日上升。最近新闻媒体也有报道:疯狗咬人引发狂犬病致死的病例。狂犬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短不一,可防不可治,病死率为100%,死亡率居世界第一的急性传染病。有些人被宠物触舔、抓咬后未引起重视,有些人重视却因不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致使狂犬病发作而丧失生命。因此进行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狂犬病的预防知识,掌握被抓咬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降低狂犬病发病率的有效、可靠、唯一的途径。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80%~90%,其次病猫、病狼、吸血蝙蝠、许多食肉野生动物如狐、獾、浣熊臭鼬等可以作为人狂犬病的传染源,狂犬病病人不是传染源。
1.2 传染途径
1.2.1 主要被患病的动物直接咬伤,抓伤,唾液中的病毒自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
1.2.2 黏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人眼结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黏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
1.2.3 呼吸道传播亦偶有报道。
1.3 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驯养员、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野生动物捕捉与饲养尤易遭受感染。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少年较多。
1.4 发病因素
1.4.1 咬伤部位 头面、颈等咬伤后发病机会较多。
1.4.2 咬伤程度 创口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
1.4.3 被咬者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较多。
1.4.4 咬伤口局部处理情况 未按要求及时严格处理伤口者的发病率高。
1.4.5 未及时全程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者发病率高。
1.5 季节分布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春夏季病例多,冬季病例少。
2 管理传染源 对犬进行管理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
3 伤口处理 及时有效的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
早期伤口的处理极为重要,伤口严重者要去正规医院进行处理。主要为清创,立即用20%的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20分钟。再用75%的乙醇或2%的碘酊或络合碘涂搽。也可以用1%苯扎溴铵冲洗以清除或杀死病毒。伤口较深者尚需导管伸入,以肥皂水做持续灌注清洗。如有高效价免疫血清,皮试后可在创伤处做浸润注射。伤口切勿缝合包扎,亦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4 预防接种 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去正规的防疫部门,切勿用不规范疫苗,如果疫苗不合格,不但起不到预防作用,而且会给肌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国广泛应用人用狂犬疫苗(地鼠肾细胞)。
暴露前接种:凡有接触狂犬病病毒危险的人员,如兽医、动物训养员、林业从业人员、屠宰场工人、狂犬病实验人员等应于0、7、28各肌注1ml(效价不低于2.5IU),共3针。
4.1 暴露后接种
4.1.1 暴露后免疫程序按下述伤及程度分级处理
4.1.1.1 I级暴露 触摸动物、被动物舔及无破损皮肤,一般不需处理,不必注射狂犬疫苗。
4.1.1.2 Ⅱ级暴露 未出血的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及应按0、3、7、14、28各肌注1ml,共5针。
4.1.1.3 III级暴露 一处或多处皮肤出血性咬伤或抓伤,或伤及头面、颈或确诊疯动物唾液污染黏膜者,应于第0、1、2、3、4、5、10、14、28、90各肌注1ml,共10针。并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做咬伤局部浸润注射,按需要给以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以及适宜的抗菌药物。
4.1.2 免疫期 免疫期2个月,全程免疫后3~6个月,再次咬伤需加强注射2次,间隔一周,剂量为1ml,超过6个月再被咬伤则需全程免疫。
4.1.3 禁忌 由于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院外结核病人健康教育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护生实习前加强自我防护的健康教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