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外结核病人健康教育研究 |
|
院外结核病人健康教育研究
关键词 院外病人 结核 健康教育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乙类传染病。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宣布“结核病全球紧急状态”。我国结核病人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一是受感染人数多,二是患病人数多,三是每年新发病人多,四是因结核死亡人数多,五是西部地区及农村病人多,六是耐结核药病人多。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把健康教育作为遏制结核病流行的六项措施之一。因此,结核病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结核防治工作者的重视。由于结核病的特殊性,且又受患者、家属、社会乃至病程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院外结核病人健康教育面临严重缺失。
1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患者方面
1.1.1 对疾病认识不足 由于对结核病转归及用药机制不了解,有些病人只要自觉症状消失就认为病已痊愈,即中断疗程自行停药,造成治疗失败,甚至出现病灶播散。
1.1.2 治疗缺乏恒心 结核病治疗时间长,即使短程化疗也需六个月时间,一些患者治疗过程中缺乏恒心,随意性很强,无定期复查意识,不能严格按治疗方案用药,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成为耐结核药病人。
1.1.3 病人心理障碍 结核病人往往存在自卑感,因为自身疾病具有传染性,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让人讨厌的人,因此很多病人从患病起就不愿让同事朋友知道,尽可能减少与社会信息交流,怕被歧视,怕影响今后事业发展等,不愿积极主动配合健康教育活动。
1.1.4 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年龄存在较大差异,对疾病的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认可程度不同,因此对健康教育的落实差别也很大。
1.2 医务人员方面
1.2.1 健康教育主动性不足 由于工作压力大及时间安排不足,现有医务人员往往重视住院病人强化期的治疗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对健康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表现为主动性不足。
1.2.2 专业素质不高 部分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知识结构缺乏,二是对专科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知识缺乏,三是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缺乏,因此难以对患者实施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1.2.3 内容程式化、方法单一 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疾病过程制定个性化的指向性强的健康教育方案。因此,形式单调、内容简单很难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3 社会方面
1.3.1 防治网络不健全 结核病人很多分布在农村,距离远、分散居住,单凭城市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教育,面太大,很难覆盖全面。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剧增,加大了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防治网络不健全造成许多治疗中的病人出现丢失现象。
1.3.2 社会亲属支持不够 由于结核病治疗时间长、复发者较多,家庭经济负担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造成一些家庭亲情关系淡漠、嫌弃,甚至采取遗弃。加之“结核”二字,人们普遍认为传染性强,周围人群易出现恐慌心理,致使亲朋好友与患者之间关系疏远,有意无意在心理与行为上划上了一条鸿沟。
1.3.3 社区卫生管理不力 社区卫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有专科经验的人员比例偏低,因此缺少健康教育的落实,效果的监测、评价更是流于形式,造成医院与社区健康教育衔接不上,出现断档现象。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健康教育投入 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是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要重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病程阶段、不同年龄性别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2.2 注重健康教育的灵活性 健康教育途径有:语言、文字、形象化、电化、综合教育、民间渠道六大类,在城市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优势、电视、电台、网站、报纸等,进行结核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咨询、热线。在农村可利用县村广播站、宣传栏、小学教育、疫情多发地区发放宣传资料及结防人员下乡咨询[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社区健康教育在高血压防治中的经济学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