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联合化疗的临床护理 |
|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联合化疗的临床护理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神经上皮性肿瘤中占22.3%,占颅内肿瘤的10.2%,仅次于星形细胞瘤居第二位。由于其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手术难以全切除,术后联合化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999年4月至2004年11月,我们联合应用卡氮芥(BCNU)、5-氟尿嘧啶(5-FU)、替尼泊苷(VM-26)用于45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的化学治疗。现就其临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股资料 本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3~77岁,平均年龄44.9岁。全部均经组织学证实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部位:额叶21例,颞叶8例,项叶9例,枕叶4例,基底节2例,小脑1例。
1.2 病例选择 ①健康状况良好,能正常进食;②血常规、肝肾功均正常;③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征象;④无明显高颅压;本组45例病例均符合化疗指征。
1.3 化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BCNU、VM-26和5-FU进行化疗,化疗前用20%甘露醇250ml、Dxm5mg开放血脑屏障,每一个疗程4~6周重复。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患者经历手术创伤和身患癌症的复杂心理,加之对化疗知识缺乏,对化疗反应的恐惧和治疗的茫然,针对患者的这些心理特点,必须做好化疗前的宣教安抚工作,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整个化疗步骤、方法、目的、效果及必要性,以及化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做到心中有数,以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确保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1.4.2 化疗中的护理 注意保护静脉血管。20%甘露醇为高渗液,药物浓度高,滴速快,可对静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则引起无菌性静脉炎[1]。而化疗药物的外渗均可引起注射周围组织硬结,坏死。因此,化疗过程中要选择粗而直且有弹性的血管,争取一次成功。固定针头要牢固,应确保液体无渗漏后,再滴入化疗药,注射过程中严密局部血管变化,如有异常或怀疑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局部给予冷敷或用0.25%~0.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输液完毕应夹紧开关,见回血后拔管或输入少量的生理盐水拔管。以防化疗药物渗入皮下组织。由于注射过程中严密观察,本组45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血管外渗。
1.4.3 毒副反应的观察、护理及注意事项 胃肠道反应:三种药物均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多在化疗时出现。45例化疗前半小时采用止吐药物:莱琪50ml静脉点滴,有7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经对症处理,同时嘱患者分散注意力,以少量多餐清淡食物顺利度过化疗期,其余38例均未出现胃肠道反应。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对骨髓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的副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后20天左右,表现为血象下降、血小板减少、贫血、出血倾向,且血象回升慢。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应定期监测血象,如有异常可采取支持疗法和升白血球等药物,暂停化疗同时嘱患者室内经常通风,减少房内人员流动,避免外出,预防感冒,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感染倾向,必要时给予输血、血小板,化验结果正常后,按计划治疗。老年和儿童因身体耐受差,副作用发生早,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严格用药剂量,及早复查血常规和血生化,以保护免疫功能确保长期治疗。本组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经上述处理均恢复正常。
低血压反应:VM-26分子量小、高度脂溶性、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恶性脑瘤的抗瘤谱广、毒性低,但有低血压反应,快速静注时会发生血压骤降,甚至虚脱。输VM-26时输液速度要慢,35滴/分左右为宜,并且30分钟测血压1次,根据血压调节滴数。本组有3例出现低血压反应,经上述处理均好转。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化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肿胀坏死,可导致周围脑组织水肿,引起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如颅内压增高,既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并给予吸氧及降颅压药物处理。本组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症状,经以上处理症状均缓解。
肝功能损害:出现GOT、GPT升高,同时伴有恶心、乏力、厌食、甚至出现黄疸,可适当给予保肝药物,调整饮食,定期复查肝功。
生活护理:化疗中及化疗间隔期,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忌食辛辣食物,保持皮肤口腔清洁,适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待接受下一次化疗。
2 结果 本组[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病人的术前访视对护患双方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87例急诊血透进行深静脉插管的临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