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超声在胎儿体表畸形检查中的价值 |
|
三维超声在胎儿体表畸形检查中的价值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超声检查由于对胎儿无创伤、无致畸作用、无叠加效应,胎儿图像清晰,诊断准确,安全性高,是目前产科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尽早诊断、发现胎儿畸形,及早终止妊娠,对优生的筛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解剖结构明显异常的畸形一般通过二维实时超声在22周左右即可做出诊断[1],但胎儿体表结构有较复杂的曲面改变,二维超声难以对其全面显示,胎儿体表畸形漏诊、误诊率较高。近年发展起来的三维超声为超声的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准确率。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1 三维超声的基本原理 任何三维超声成像均需通过原始二维图像的采集、图像处理、三维图像的重建与显示三大基本步骤来完成。三维超声成像目前有两种模式,即断面显示法和总体显示法。断面显示法无需进行三维重建,主要获取二维超声不能获取的C平面的回声信息。总体显示有两种模式:表面成像与透明成像。表面成像技术应用于人体组织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感兴趣区周围应被无回声包绕或内部被无回声充满。该模式可显示含液性病变或组织结构内部感兴趣区或内壁结构细微特征,包括病灶的范围、大小、位置、数目、形态等指标;被液体包绕的组织结构表面成像模式可显示感兴趣区的外部结构特征,包括轮廓边缘形态、表面光滑、细腻程度,以及表面附着物,表面有无缺损等指标,能直观显示感兴趣区的结构特征。透明成像模式可显示实质性脏器内部感兴趣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适合观察低回声病灶,强回声结构及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结构空间毗邻关系,可显示胎儿骨性结构,直观显示胎儿成骨发育不良及脊柱裂等[2]。对胎儿体表结构的观察以表面成像模式应用最为广泛。 2 三维成像对胎儿头面部的观察 胚胎16周时,鼻唇及耳廓的轮廓已能显示,24周后颜面开始丰满,外形结构逐渐清晰,28周后胎儿面容饱满,三维图像五官立体感明显增强,35周后干扰因素增多,成像难度增大,故孕25~34周为最佳面部成像时机[3,4]。胎儿头面部结构异常通常是染色体异常或其它综合畸形的一个重要指征,唇裂更是与150多种综合征或染色体异常有关[5]。目前,通过超声手段产前可检出的颜面畸形主要有唇腭裂畸形、外鼻畸形、外耳畸形及面裂畸形4类[6,7,8]。
2.1 唇腭裂是胎儿最常见的颜面部畸形,在我国发病率为1.82‰[9],但在常规产科超声检查中检出率并不高,单纯唇裂检出率为65%~87.5%,唇腭裂检出率为90.14%~95%,单纯腭裂检出率为0%~22%[10,11,12]。
在正常胎儿颜面部冠状切面上,胎鼻突出,两鼻翼及鼻孔对称,鼻中隔居中,上唇完整连续,唇弓正中可见人中切迹[13]。唇裂时,上唇弓连续中断,常可见到鼻变形。当裂口达鼻孔时,提示为完全性唇裂,在轴向切面上可见上唇弓皮肤及其深层的环形肌连续中断[11,14]。唇腭裂时,通过轴向切面评价牙槽突正常C型连续曲线及前6颗牙床,可帮助判断裂是否局限于唇或同时累及唇和腭 [14]。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时,矢状切面上可见鼻旁强回声团块,此团块是证实双侧唇腭的重要线索,甚至比裂本身更显著[15]。三维表面成像可重建胎儿面部立体结构,更直观地显示胎儿唇裂畸形及鼻的形态变化。据有关文献显示,三维超声胎儿口唇显示率为92%,而二维超声的显示率仅为76%[16]。前颌突出可提示双侧唇腭裂。使用多平面透明成像可评价牙槽突的完整性,牙槽突中断提示前腭裂,但当牙槽突完整时,腭部重建受限,此时腭裂诊断极其困难[11,12,13]。
唇腭裂的类型与胎儿结局,附加结构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均明显相关,单侧单纯性唇裂几乎不伴有解剖或染色体异常,但若同时有硬腭裂时,预后即变差,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升高达20%~30%[15]。因此,腭裂的产前诊断十分重要。
2.2 胎儿外鼻畸形的二维声像图表现为鼻部轮廓异常,但对畸形的外观、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关系缺乏形象的整体表现力,三维表面成像弥补了其不足,为准确诊断外鼻畸形类型提供了重要手段,有助于判断可能合并的染色体异常。
2.3 先天性外耳廓畸形常与颜面其它部位畸形并存 因耳的形状不规则,二维超声对耳的显示缺乏整体感,耳廓难以在同一切面上完整显示,耳的畸形特别是程度较轻时诊断难度极大。三维表面成像由于可完整立体地将耳廓位置、形态显示出来,对[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脓肿破入脑室系统的一般临床诊断及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15例皮肤小细胞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