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无偿献血工作思路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无偿献血工作思路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南部,与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毗邻,辖13个县(市),总人口约400万,农业人口占82%,世居着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辖区内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8所,年用血量约300万ml,并以8%~12%的年用量递增。自2000年实施采供血“二统—”以来,为贳彻《献血法》,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和需要,本州始终坚特“依法治血、依法管血、依法用血”的宗旨。全州无偿献血人数从2000年的5256人,上升到2005年的17270人;提高3.3倍,少数民族献血人数由823人上升到8040人,提高了9.8倍,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从10.6%提高到74.6%。2005年无偿献血累计人数达3560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16450人次占46.2%,献血3次以上达1500人,献血量在1000ml以上达510人,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金奖1人,云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5人。短短5年内,全州上下掀起了无偿献血的热潮,无偿献血随处可见,慰然成风,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四种献血模式并行、保障临床用血 长期以来,红河州医疗临床用血90%来源于有偿献血,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封建的传统观念、意识形态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广大群众无偿献血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因此,针对本州实际,一方面,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实行有偿献血、指标计划献血、街头无偿献血和农村无偿献血并行,以确保临床用血需要。5年来,有偿献血从5524人下降到1910人,下降65.4%,计划献血从4810人上升到9730人,上升了102.3%,街头无偿献血从340人上升到2480人上升了7.3倍,农村无偿献血从106人上升到5060人,上升了47.7倍,通过3升1降,四种模式并行,始终保持临床用血需要。 2 落实四个到位、强化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领导 州政府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落实四个到位:①领导到位:2000年州政府及各县(市)政府相继成立由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州长、副县(市)长任组长的公民无偿献血领导小组,下设献血办公室负责无偿献血工作的规划,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等,每年召开1次会议,研究部署无偿献血工作,做到组织、人员、工作层层落实,全州上下形成较完善的无偿献血组织网络体系;②责任到位:州、县(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无偿献血工作列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州、县(市)政府明文规定:“未完成年度无偿献血计划的单位不得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③配套政策到位:2001年初,本州根据“云南贯彻《献血法》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昆明市献血用血管理办法》,制订了适合于本州特色的献血、用血管理办法,使献血工作有了依法管理的保障;④协调到位:在州政府的统一组织、指挥,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和支持下,各司其职、认真落实,使无偿献血工作形成了“全州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3 注重四个发挥、增强公民无偿献血意识5年来,以“根除陈腐观念,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献血意识”为目标、立足于让公民“三知道”:知道有无偿献血义务、知识科学献血无损健康、知道免费用血权力和范围。在宣传、教育中注重四个发挥:①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带头献血的示范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本民族的佼佼者、领头羊,起着一呼百应的作用。②注重发挥典型的特殊作用。本州已涌现出一大批无偿献血积极分子和先进典型,通过媒体将他们“人道、博爱、奉献”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③注重发挥相关组织和群体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机关干部,现役军人、医务工作者和高校在校学生等人群在无偿献血中的主力军、排头兵作用,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窗口服务的阵地优势作用,发挥各级红十字会、各社会团体、各民主党派在无偿献血中的组织作用。④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新闻媒体覆盖面大、传播快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多种民族语言宣传、报导、介绍无偿献血的意义、献血知识,使“献血光荣”、“献血无损健康”等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外,每年“5.8”国际红十字会日、“6.14”献血日、“10.1”《献血法》实施纪念日,开展献血咨询等大型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献血意识。5年来,先后向群众发放各种无偿献血宣传资料20余万份(册),开展街头咨询、宣传1000余次,年均用于无偿献血宣传费用在10万元以上。 4 坚持四个并举,推动无偿献血纵深发展  ①坚持计划与自愿并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引进及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