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烧伤的心理护理 |
|
小儿烧伤的心理护理
摘要 通过对小儿烧伤后的不同年龄段心理特点的研究,旨在为其心理护理找到有效对策,从而提高烧伤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烧伤 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小儿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时期,儿童时期也是个性形成时期,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加之好动的特点,在正常活动中难免遇到不幸,小儿烧伤后往往会导致一定的心理活动变化,这对以后的生活历程将发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某些伤残或毁容的变化,这不仅给孩子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根据儿童各种不同年龄心理特点及损伤的过程,为了使伤儿身心得到全面恢复,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小儿烧伤后心理护理。1 临床资料 我科从1995年7月~1998年7月,共收治小儿烧伤328例,其中男212例,女116例,年龄1~3岁175例,年龄4~6岁112例,年龄7~12岁41例,烧伤面积1~55%、0.5~35%,治愈312例,死亡6例。
2 治疗方法 1995年7月~1998年7月,我科收治的小儿烧伤病例,按年龄段1~3岁、4~6岁、7~12岁分组研究、总结其主要心理特点。
3 结论 不同年龄段小儿烧伤后心理特点有较大差异,烧伤后的心理护理应根据其主要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4 心理特点
4.1 解除心理恐惧是适应环境的需要 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平衡,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增进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条件,对来自各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条件下生活的伤儿,除护理好疾病外还必须了解病儿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病儿人院后心理活动较复杂,对医院环境陌生,情绪紧张,表现为哭闹、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产生不信任或由于疼痛恐惧而拒绝治疗等。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亲切耐心地与病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对医护人员取得信赖而顺利配合治疗。
4.2 小儿各年龄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4.2.1 新生儿至1岁半的幼儿心理反映,人们似乎不太重视,虽然幼儿语言中枢未发育成熟,但是他们的哭声往往就是代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要求的反映,如哭着要东西吃或尿布浸湿或其他痛苦等,因此,婴幼儿入院后,医护人员要熟悉并能鉴别代表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要求的不同哭声,并给予充分的关心、温暖和满足。每次换药后让家长抱起孩子逗引戏耍尽量使他们感到舒适并减少其痛苦,不要使孩子产生一种恐惧和危机感。
4.2.2 1岁半至4岁的小儿从生理上说,小儿开始学会行走、语言,在心理上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对父母或大人有“违抗”,反映出不字,好动、缺乏识别能力。故这个时期孩子发生意外多,受伤后表现为哭闹,不听大人劝说,恐惧心理反映明显。但这类孩子已具备言语的接受能力。因此,医护人员要亲近孩子,首先要解除恐惧心理,而后运用形态生动的语言给孩子讲解一些好奇的疑问,如为什么住在医院里,爸妈为什么不能来等等,解除孩子心理疑问,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
4.2.3 4~6岁儿童时期,这类学龄前儿童初具想象能力并经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等,他们对外界充满新鲜感,变得好奇、好动,不过是兴奋占优势,受伤后带着恐惧的心理,看着医护人员治疗会提出“给我打针吗?”你们这是干什么?等等问题。甚至不配合治疗。医务人员要耐心讲解,充分利用这类儿童的思维想象能力来诱导,方法不可简单粗暴,更不可恐吓、威胁。
4.2.4 6~11岁儿童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懂得把事情干好能得到表扬,具有相当的自尊心,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周围人的赞赏。伤后住院期间儿童需要多鼓励,注意发现优点,以表扬为主,运用对比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方法对头,在复杂漫长治疗的进程中他们往往可表现出成人般的毅力。
5 小儿烧伤后心理护理
5.1 护士人员要掌握各个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保持儿童良好的心理卫生,使其在患病期间也能健康成长,这将对疾病恢复和增加抗病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5.2 培养儿童适应医院环境的能力,重视引起各种恐惧的因素 帮助儿童及时克服恐惧心理。
5.3 在治疗护理中尽可能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动作要轻柔,对好动不配合的患儿不要以强行的方法控制,对于“牛不喝水强按头”式的教育方法,孩子会有反感乃至反抗的情绪,而造成不安心治疗,想回家的心理。此时我们采取患儿习惯用语与他交谈,称赞他长的漂亮,穿的干净,以减轻他们紧张,焦虑情绪。如三岁以上儿童可以解释清楚。对三岁以下幼儿可在约束的肢体上扶摸,使他感到不是“危机”而是温柔等。
5.4 对[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应用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