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
|
或无意强行拉脱导尿管而造成尿道黏膜损伤。
3.2 润滑剂选择 ①谢桂春[10,17等认为采用石蜡油加丁卡因或利多卡因润滑尿管,以扩张尿道阔约肌,减少尿道内皮的机械损伤。②利用0.5%碘伏代替石蜡油润滑液导尿[1]。即在插管前用1%碘伏润滑导尿管前端。0.5%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等都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人体组织及黏膜无刺激及过敏反应,无腐蚀性,兼有清洁及润滑作用[18],能在一定时间内杀灭泌尿道内细菌消除感染的隐患。
3.3 李均[19]认为进行插管时,要将水囊完全送入膀胱,应见尿后将尿管再插入6cm以上,因气囊尿管的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5~6cm,这样气囊才不会损伤病人的尿道,成年女性插管深度为10~12cm,男性为26~28cm。
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1 重视医护人员双手的清洁、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8,16]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无菌区域,不慎污染即时更换,切忌拔出的导尿管重新插入[4]。
4.2 病人的准备 导尿前首先清洗病人会阴部要彻底,特别是大小便失禁者,反复冲洗以减少尿道微生物的数量[21]。
4.3 在引流过程中发生脱落及渗尿 应采取无菌操作进行处置,并更换已脱尿管袋,保持床单元清洁。
5 留置尿管后的护理
5.1 留置尿管患者医嘱依从性的实行 医嘱依从性是指患者依照医嘱进行服药,并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程度。依从性标准如下: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从医护人员的嘱咐,禁饮浓茶和咖啡。每日饮水1500~3000ml以上,或能定时主动饮水,每小时尿量50ml,以便有足够的尿液保持自然地冲洗尿道系统[21]。用生理性方法冲洗膀胱比被动人工冲洗膀胱更能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减少尿盐沉积,从而防止结石壳形成[20]。②留置导尿期间能时刻注意不使引流袋高于膀胱水平,勿受挤压,必要时可使用带有单向控制阀门的抗返流引流袋,亦可用其他物件关闭引流袋,定时放尿、防止尿液返流。③能按医嘱要求规范应用抗生素者。④住院患者能够配合护理人员定时清洁会阴部,尿道外口和近尿道外口段导的导尿管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2遍,以去除分泌物,杀灭局部细菌。留置导尿期间患者的医嘱依从性将直接影响留置导尿的效果和生活质量[21]。
5.2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及会阴部清洁 方法如下:
5.2.1 润洁多头带的使用 ①润洁多头带选材:白色脱脂棉布、凡士林纱布条、抗生素药物稀释药物后浸泡过的纱布。②制作方法:该带共分为3层,内层为抗生素纱条,包裹缠绕尿道口及近端3cm以内的尿管;中层为长5~6cm、宽约4cm的两层无菌凡士林纱布平坦置于经过高压灭菌的外层多头带之上。③具体使用方法:持续应用、定期更换使尿道口及近端3cm以内尿管保持无菌状态[22]。
5.2.2 每日必须进行会阴部护理,特别是尿道口周围不应有血迹和分泌物。周宏珍[4,5,20,21,24]等认为置管后每日2次清洗会阴部,并用0.1%新洁而灭或0.2%醋酸洗必泰以及0.5%碘伏等消毒外阴、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10cm)。减少尿道口的细菌总量,从而起到了阻止细菌逆行的作用。张莉[14,23]等建议尿道口滴入氯霉素眼药水或用1%洗必泰乳膏,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细菌从尿道管腔外上行感染,但未能完全防止感染。若大便污染、小便溢出或女性月经期时,应及时清洗、消毒并保持干燥,防止逆行感染。
5.3 引流的管理
5.3.1 引流管放置 保持引流管通畅,间隔开放。引流管放置要妥当,把胶布固定在女性大腿上、男性的下腹部,这样组织的损伤小,不能牵拉尿袋,应挂在床边,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不能接触地面或放在地上[20]。
5.3.2 引流的观察 随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尿量及尿液酸碱度,保证尿pH在6.5~7.0。注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发生尿道口污染后,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5.3.3 严格执行密闭式引流为最佳方法 避免轻易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及频繁取尿标本等动作[9],可使菌尿发生时间推迟。特别是装置上进行改良,效果更佳,金化民[21]等设计制作在密闭式引流袋上加一个Y型引流装置,将0.5%新洁尔灭注入引流管内,杀灭引流系统内存在的细菌,感染率由29%降低至24%。
5.3.4 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留置时间与尿路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676例药物流产患者的护理观察及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