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22例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           22例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类农药,对人畜都有一定毒性[1]。常见的有敌敌畏、乐果、敌百虫、甲胺磷。对硫磷等[1]。日常生活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大多是由于误服、自服所致,大剂量口服者5分钟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2]。如果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关键在于洗胃,合理应用解毒剂。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0年5月~2005年5月共收治了22例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口服)。男8例、女14例,年龄16~68岁,其中敌敌畏中毒14例,乐果中毒4例,敌百虫中毒3例,甲胺磷中毒1例。22例中毒患者均出现大汗、流诞,神志不清、昏迷、瞳孔如针尖大小,全身肌束震颤或痉挛,大小便失禁,3例出现呼吸衰竭。10例出现血压升高140/90mmHg,12例出现肺水肿。除1例因服毒后饮酒,送到医院时间较晚死亡外,其余21例通过抢救全部治愈出院。   2  抢救与护理  2.1  迅速清除胃内毒物,减少毒物吸收  抢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洗胃,应立即准确无误地将胃管插至胃内,因为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以致插管比较困难,不能用常规的插管方法插胃管,以免损伤患者咽喉部,误入气管导致患者呼吸停止。因此我们利用喉镜插胃管的方法,使插胃管的成功率达到100%,提高了抢救速度。 2.2  洗胃  用清水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对硫磷忌用)洗胃[2]。洗胃时病人采取左侧卧位,防止呕吐物或洗胃液逆流入气管,引起室息或吸入性肺炎,每次灌洗量不得超过300~500ml,反复灌洗,直至洗出液无味、澄清为止。洗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洗胃液的颜色、性质等变化。如有出血等异常情况暂停洗胃,并酌情处理。洗胃完毕从胃管内注入25%硫酸镁20ml,观察30分钟无导泻作用则再追加水500ml,以加速毒物排泄,减少毒物吸收。同时注意敌百虫中毒忌用苏打水洗胃,因其氧化后毒性更强[2]。 2.3  洗胃后应尽快为病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或指甲,更换洁净衣服,要换清洁干燥床单,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观察洗胃后的反应,做好病人皮肤、口腔及眼部护理,眼部污染可用2%碳酸氢的深液或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发生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直至患者清醒送入病房。 2.4  早期、足量、反复使用特效解毒剂  阿托品,首次剂量4mg静推,0.9%n.s50ml+氯磷定1mg静推,30分钟重复一次,直至4~6h达到阿托品化[2],达到阿托品化后改为每1~2h0.5mg。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补钾、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促进毒物排泄,静推速尿20mg,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用20%甘露醇内加地塞米松20mg,5%N.S250ml+纳络酮0.8mg,保护肝肾功能、营养心肌、以及循环支持疗法。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防止舌后坠,必要时用电动吸引器吸痰。为改善脑细胞缺氧,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多功能监测,血氧饱含度监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以便及时抢救,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对烦躁不安患者给予镇静剂,加强防护,防止外伤和坠床。   3  讨论      有机磷杀虫药大都是油状或结晶状,色泽由淡黄至棕色,稍有挥发性,且有蒜味[3],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在体内与胆碱酯酶合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致使乙酰胆碱积聚。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继而转为抑制[2]。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早期足量地使用特效解毒剂,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洗胃后护理同样也很重要,通过积极抢救。除1例外,其余21例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患者分别于1~3小时后清醒,经过2~3天的治疗后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小儿胆囊炎、胆石症62例分析
    诺和灵R配合自拟泽泻汤抢救DKA伴高钠血
    舒乐助产1682例临床分析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微创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报道
    249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策略分析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512例临床报告
    覃汉梅 曾 榕 子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宫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312例分
    45例重度创伤病人ICU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12例分析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42例临床分析
    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时围手术期处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