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
|
1例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其病经蚊虫传播,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强调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正确积极的护理措施对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及后遗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2005年7月12日我科收治的1例乙脑患儿的护理过程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5岁。家住农村。于入院前二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高热,间断抽搐,同时出现头痛,恶心、喷射状呕吐,无畏寒、腹痛腹泻不适。在当地医院以抗感染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当日上午9Am患儿开始出现嗜睡,遂到我院进一步求治。入院时患儿浅昏迷,间断抽搐,查T40°C,HRl46次/分,R36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强直2F,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WBCl9.9×109/L,N%83.7%,L%13.00%。经我科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得到控制和稳定,意识清楚,查体合作,体温正常,颈软,四肢活动自如,视物正常,听力、发音正常,心肺未闻及异常于17天后出院。
2 护理
2.1 高热的护理 降低室温,空调24h开放,室温控制在18~22°C,患儿头下枕冰帽,额上冰毛巾冰敷,定时换冰,仅躯干盖被,以利散热。定时测体温,每30min一次,以肛温为宜。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后30min复查体温一次,体温达39℃以上用温水及酒精擦浴,必要时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或安乃近滴鼻。经上述治疗,患儿体温仍不退,最高41℃,遂于第二天采用亚冬眠疗法降温即氯丙嗪、异丙嗪各16mgQ6h肌注。于第5天体温逐渐下降至38℃,第7天逐渐下降不回升,第8天体温正常。
2.2 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 在应用亚冬眠疗法过程中,须对患儿生命体征及意识进行密切观察。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头偏向一侧,防止痰阻。齿间垫棉垫,防止舌咬伤。备齐急救药品及吸痰器等急救物品。密切观察有无呼吸节律、速率、深度的改变。
2.2.2 意识及瞳孔的观察 每2h观察神志及瞳孔一次,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的改变,预防脑疝的发生,患儿于第4日意识有所改变,叫之能醒、嗜睡状,于第6日神志便清楚,问之能答。
2.2.3 惊厥或抽搐的观察 若因高热引起,立即降温;因脑水肿引起,有效使用脱水剂。
2.2.4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患儿持续高热使机体消耗过多,以及脱水剂的使用,尿液增多,应及时记录24h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3 股静脉穿刺的护理 患儿持续高热、抽搐,长期未进食,加之脱水剂的应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血管严重塌陷,不易穿刺。且脱水剂对血管有刺激,静脉血管易于损害,出现外渗。因此于第3日行股静脉穿刺术。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的股静脉穿刺,埋管长,有不易脱落、易保留的特点,但应注意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每日要用碘伏棉球消毒伤口及更换无菌纱布一次,如有尿液浸湿,随时消毒更换敷料。于第9日病情已稳定,液体便不需长时间维持,用肝素钠封管。于第13日消毒拆线后拔管。
2.4 基础护理
2.4.1 长期卧床、亚冬眠疗法过程中不宜搬动病人,加之高热使营养不良及肌肉吸收能力下降。因此每4小时按摩骶尾部,防止压疮;注射部位每日热敷按摩,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2.4.2 口腔护理 患儿昏迷、长期禁食,每日口腔护理Bid,防止口腔感染。
2.4.3 营养支持 高热使营养不良,加之长期未进食,应加强营养供给,促进早日康复。
2.5 康复期的护理及出院指导 约5%~20%甚至半数的重症患者可有后遗症,其表现为失语、失聪、肢体瘫痪等。此患儿视物正常,四肢活动如常,能认10以内的数字,但话不如前,对外界刺激淡漠。因此,应加强智力及语言方面的训练。多带患儿参加户外活动,多听儿歌及益智谜语、故事等开发智力,条件允许还可高压氧治疗。加强预防接种宣传,积极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1~66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消化性溃疡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基层医院静脉输液健康教育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