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病人的心理护理 |
|
家庭病人的心理护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批出:“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十多年来我们实施整体护理,切实发现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生理情绪和行为反应,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而打破了“医学心理学主要是指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问题”这一概念。忧虑、期望、等待、意外的恐惧等心理因素对病人的伤害力大于任何作用力。因此,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目前,除了急症重病,需要特殊设备进行治疗和手术的病人外,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在家庭中接受治疗和护理。因为家庭病床的环境和病人的生活习惯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病人心理上没有过重的负担。既使是重病或大手术过渡到恢复期的患者,若在家里治疗和护理,可大大减轻精神压力、精力牵拉和经济负担。实践证明,在对家庭护理中,心理护理起着极大的作用。由于家庭病床病人大多是慢性病、老年病或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受到病痛折磨,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忧郁等病态心理,此时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发生,或听到逆耳之言,便会产生恶劣的心情,不利于恢复健康。病人往往会反复询问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同时又希望医护人员、家属能同情自己。因此,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免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应以温和热情的态度,耐心解答,同时,解释要恰当,免得使其顾虑。若回答病人得当,既使他的问题一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也会在其心理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在执行治疗时,医护人员可通过与病人谈话,介绍有关医疗常识等方法来缓解其紧张情绪;对长期接受补液的患者应定时前去巡查,观测滴速等情况,顺便说上几句鼓励病人接受治疗的话语,这样也会减轻病人厌烦、懊丧的心情。当然病人家属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类似的配合工作,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家庭病床的病人置身于家庭之中,耳闻目睹亲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会在心理上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精神上的干扰因素比住院要来得多。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与病人及其家属频繁接触,容易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这一优势,尽力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出现各种对病人的不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利于疾病的好转平稳。
另外,医护人员娴熟的操作技术能使病人产生信任感,消除忧虑和担心,不熟练的技术使其产生悲观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改善服务态度的同时,医护人员还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良好的心理护理是社会进步中的一种特殊技能,它不仅能使病人心情愉快,有时还能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但这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既需富有同情心,又要不轻易动感情,而是用热忱的态度,得体的语言,熟练的技术去纠正病人的病态心理,积极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因此,护士在家庭护理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治疗者、护理者,还是指导者、协调者及健康咨询者,体现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致昏迷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外伤性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