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致昏迷1例 |
|
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致昏迷1例
众所周知,在透析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失衡综合征就是其中一种,其发生率为3.4~20%不等[1],现在将失衡综合征分为脑型失衡综合征和肺型失衡综合征[2]。本文报告的是一例较为严重的脑型失衡综合征-昏迷。
1 病例介绍 男性患者,33岁,确诊为慢性肾炎,慢性肾功不全、尿毒症期,肾性贫血。2005年1月21日开始透析,为不规律透析,间隔时间不等,2005年5月18日,病人第12次来我院透析,距上次透析6天,上机前自诉胸闷、气短,测血压140/80毫米汞柱,脉搏96次/分,体重77.5千克,预设脱水4.5千克,治疗时间4小时,透析器膜面积1.5,上机后给病人持续低流量吸氧,血流速度200毫升/分,透析至2.5小时病人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至180/100毫米汞柱,但无恶心、呕吐,给予降压对症处理。4小时结束透析正回血时,病人突然下颌抽动,大叫一声,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颈项强直,舌咬伤,继而昏迷,压眶反射消失,测血压200/100毫米汞柱,脉搏100次/分 。考虑病人上机前毒素较高,透析间隔时间长,超滤量大,贫血较重,血流速度快等因素,故诊断血透重度脑型失衡综合征,处理立即用开口器保护舌体,给安定10mg静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半小时后病人仍昏迷不醒,急查头颅CT未见异常,静点硝普钠血压降至160/80毫米汞柱后,将病人送至病房,约4小时后病人苏醒。
2 讨论 该病例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室及头颅CT检查诊断重度脑型失衡综合征成立,临床上脑型失衡综合征较肺型多见,多发生在首次透析2~3小时后,目前对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透析中血浆尿素氮比脑脊液下降得快,血脑之间产生渗透梯度,使水进入脑脊液中,颅压显著升高,引起脑水肿[2]。轻度的失衡综合征可存在于慢性透析的病人中,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但重度的脑型失衡综合征?昏迷非常罕见,目前国内未见报道,给我们的教训是要时刻提高警惕,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如: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诱导透析开始不要太迟,对易发生本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缓慢地、循序渐进地透析,降低血流量[3],用较小面积的透析器,使透析效率降低,以防止血浆渗透压快速下降,减少溶质的快速流动,提高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中静点甘露醇、高张葡萄糖,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告之规律透析的重要性等,最大程度保证血液透析的安全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第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6~97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第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7~148
3.佐中孜,秋月隆(日)编集.透析疗法.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107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甲亢风心病并发左小腿坏疽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家庭病人的心理护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