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
|
1例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关键词 扩张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心脏扩大(特别是左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不全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为心肌舒张功能障碍,继之逐渐出现心室收缩不全,常见的有活动后气短、心悸、胸闷、乏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浮肿、肝脾大等[1]。我科于2005年3月17日收治1例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IABP),呼吸机辅助呼吸,配合药物等抢救治疗,最后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反复心悸、气促、浮肿1年余,再发伴咯血1周”于2005年3月17日入院,1年内先后10次因心力衰竭入院。心脏B超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左室增大。予强心、利尿、营养心肌、抗炎等治疗无明显改善。患者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浮肿。3月24日晨嗜睡,烦躁。14:30再次烦躁,气促,唇甲发绀,咯血痰,血氧饱和度(SaO2)降至81%,经药物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16:30进入浅昏迷,呼吸浅慢,SaO2逐渐下降至50%,血压70/40mmHg,心率140次/分。急床边置管行IABP治疗,患者呼吸微弱,予气管插管,接鸟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SaO2逐渐上升,间断使用升压药,血压维持在90~130mmHg,心率逐渐减慢,70~100次/分。
2 护理
2.1 IABP治疗的护理
2.1.1 术前准备 备皮,根据患者的身高选择了30ml的球囊,使IABP机处于工作状态,配好肝素(1000u/ml),备好抢救的药物及用物,如动脉切开包、除颤仪等。
2.1.2 术后护理
2.1.2.1 妥善固定气囊导管,床头抬高<30度,保持插管侧肢体功能位,膝关节下垫一小枕,避免屈髋关节,适当制动术侧肢体,每4~6小时进行功能锻炼,即拍打和按摩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2] 。
2.1.2.2 防止动脉血栓形成,保持气囊导管通畅 应用IABP期间将肝素6250u加入软包装盐水250ml内,用加压输液袋自IABP导管输入,加压袋压力保持在300mmHg,每分钟滴入1~3滴,每隔半小时快速滴入冲洗导管一次,滴入量根据全血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结果而定,使ACT值保持在180~250s。
2.1.2.3 选择压力触发模式,1:1反博,观察反博图形的变化,注意调整充气与放气时相,保持反博压高于收缩压20~30mmHg,经常检查管道是否漏气,导管有无打折滑脱等,尽量减少机器报警。
2.1.2.4 注意观察并发症 应用IABP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3.5~36%[3] 。常见并发症有动脉血栓形成、出血倾向、局部出血感染、气囊破裂等。若肢体温度降低,颜色发白或青紫,感觉过敏,足背动脉博动较对侧减弱或消失,可能有栓塞的危险,应立即报告医生;由于气囊对血细胞、血小板的破坏及使用肝素抗凝,可有出血倾向,应注意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注意大小便的颜色等;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穿刺口每天用安尔碘棉球消毒后更换敷料;密切观察反博压的变化,当反博压降低,波形改变或消失,有血液经反博导管流出,提示球囊破裂,应立即停止反博,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气囊导管[4]。
2.1.2.5 反博比由1:1逐渐减至1:4后,拔出气囊导管,局部压迫30min后,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4h,继续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穿刺口远端的温度、颜色、感觉。
2.2 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的护理
2.2.1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每班记录导管外露部分起点的读数,防导管内陷、脱出。
2.2.2 湿化呼吸道 将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霉1支经导管滴入,3~5[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腰椎骨折合并下肢瘫的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1例甲亢风心病并发左小腿坏疽的围手术期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