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附66例分析 |
|
nbsp; 痛疼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不受限,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70%,且<90%。
3.1.3 有效 痛疼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30%,且<70%。
3.1.4 无效 痛疼等症状及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30%。
3.2 疗效分析 3个月后门诊治疗的op患者66例中,临床控制20例,占30.3%,显效29例,占43.9%,有效16例,占24.2%,无效2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
3.3 疗效与证刑关系 见表1。
表1 各组OP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原发性OP组 39 11(28.2) 16(41.0) 12(30.8) 1(2.5)
绝经后OP组 27 9(33.3) 13(48.1) 4(14.8) 1(3.7)
4 体会 OP是一种骨代谢性疾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为基本特征,因其能引起痛疼,各类骨折和骨变行,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尤其是妇女们的生活质量。
我科开展“穴位注射+运动+饮食”式治疗与康复护理OP患者,集临床,康复,护理于一体。穴位注射是选用具有补肾健脾作用的肾俞、关元俞、足三里、三阴交4个穴位,并选用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强壮机体之效的黄芪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以充分发挥针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3]。两者结合治疗可迅速减轻OP引起的腰、脊、腿及全身各部的疼痛,并对脊柱、髋骨、股骨易骨折的部位起修复治疗作用。OP患者除治疗外,正确地指导病人运动、饮食、心理等护理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提高与巩固临床疗效。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运动,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对骨的应力刺激也越大,也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穴位注射治疗及正确的护理指导对治疗原发性OP痛疼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忠厚.骨质疏松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251
2.于春岭,孙光.运动锻炼对OP的治疗作用[J].现代康复,2001;5(9):113
3.王东岩.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OP症34例.陕西中医,2004;25(12):113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加强前列腺等离子体双极电气化术的术中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食管癌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