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难题及解决方法 |
|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难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注意操作前、中、后的护理方法,最终达到使患儿及家属满意。方法:选择了2003年6月至2006年1月两年半中,在门诊输液的482例1~5岁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1人。观察组从注意心理指导艺术、选择合适的部位和血管、灵活掌握进针角度和方向、采取巧妙的固定方法等方面出发,认真分析每次操作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结果表明要想得到满意的成绩,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输液前对小儿及家属的心理安慰和护士的心理准备;其次是认真选择合适的体位和血管;第三是穿刺时进针的角度和方向;第四是固定技巧;第五是对家属护理知识的指导。结果:解决了小儿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小儿 输液 护理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03年6月至2006年1月两年半中,在门诊输液的482例小儿患者,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1人,年龄1~5岁,最小的27天,平均2岁,病种以小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居多,操作者均是门诊治疗室的正规护士。
1.2 方法
1.2.1 护士、病人、家属的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 当前的护理人员年青化,对小儿输液往往会有怯场的现象,心理有压力而失败,加上小儿静脉输液操作中,患儿及家属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个别家长会伤心流泪,放弃治疗,甚至有的还会指责护士等,比如遇上一个患儿在接受输液之前不停的哭闹,家属对孩子会用一语双关的口吻说:“不哭不哭,阿姨一针就能穿到血管”,这就是对我们的技术提出了高要求,所以我们的护士要沉着冷静,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才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在操作前要给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工作和配合方法介绍,教会家属怎样固定头部,注意不能捂住小儿口鼻,不能压近胸部,脚手关节不能过度压迫等,这样一方面增加家属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减轻思想负担。
1.2.2 怎样选择血管的问题 小儿静脉穿刺时血管的选择可依年龄而定,2岁以下多选择头部静脉,因为头部静脉行程表浅,能够清楚看到,易于固定,方便照顾,头部血管可以逆行进针,一般头部静脉的选择顺序为额部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耳后之所以最后选择,是因为输液后不好取卧位,并且不容易固定,穿刺后针头容易被擦脱。2岁以上的小儿多选择手、足背静脉。第一是因为2岁以上的小儿开始听劝说,手、足背静脉开始变得粗长,容易穿刺和固定,其他部位血管难以穿刺时也可以选择大隐静脉。但要注意的是关节要保持放松位置固定,穿刺的确困难者,可以考虑上肢肘部的中心静脉;第二是因为2岁以上儿童头部皮肤开始变厚,静脉行径深,进针后掌握不准深浅度,运针时感觉比较涸涉,穿刺成功率不高,所以2岁以上患儿最后才选择头部静脉。
1.2.3 穿刺时进针方法的探讨 小儿具有皮肤娇嫩,穿刺时由于哭闹使整个头部及面部均发红,细小弯曲,管壁较薄的特点,头皮穿刺不用止血带,所以在进针前对与进针的角度和深度都要估计准确,可以用左食指固定并压迫前端,拇指绷紧血管后端,将目标血管固定不移动,这样可以使针头进入血管后快速回血且不易脱落。成人静脉一般穿刺回血后还可进入1~2毫米,而小儿头皮具有一定的弧度,头部静脉也有一定的弧度,而针梗是直的,平行进针过度会穿破血管上壁,因此进针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多,对手、足背穿刺者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深;给高热多汗或者腹泻患儿输液时,要考虑有血液浓缩,粘稠增高,血管内径小,进入血管后回血慢等特点,进针后只要有落空感或阻力消失,而没有回血的情况下,不忙于退出针头,可先轻捏针尾检查有无阻塞针头,或者调整角度稍等片刻再退回针头,或者反折针尾软管抽回血,如仍不回血又感觉针头是在血管内,可放开慢滴,观察有无肿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血管的损伤。对小儿静脉的穿刺要掌握好速度,一般不宜过快。另外小儿静脉较细,最好由血管上方直接进针,不宜从血管旁边进针。
1.2.4 输液针头固定技巧 小儿头皮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穿刺容易成功,而失败在固定方面,所以固定的重要性和穿刺技术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甚至于更加重要。一般患儿输液都有恐惧、哭闹、汗多等特点,可导致输液贴不易粘固,或输液途中稍不注意就出现输液贴移动脱落,所以固定要有技巧,现将有效的操作固定方法加以叙述:①在进行小儿头部血管穿刺时,因小儿头部表面有一定弧度,在穿刺回血后要用左拇指固定针柄尾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特色管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