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例心瓣膜置换手术期护理 |
|
12例心瓣膜置换手术期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将人工制作的生物瓣或机械瓣替换病变的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借以维持心脏功能。此类手术复杂、危险性较大,且患者病情较重、心功能差、术后恢复慢,所以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我院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行心瓣膜置换术12例,均成功。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23~54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替换术8例,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同时替换术1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进行详细的心理疏导。主动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施行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手术的风险、并发症、手术恢复过程及注意事项,并给予亲切的关怀,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消除顾虑、恐惧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术前准备 术前相关检查包括B超、胸片、各项血液指标等。戒烟,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对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训练及指导,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术前2~3天开始练习床上排尿、排便。术前一日做好皮肤准备,输血前配备,药物过敏试验。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术前晚清洁灌肠,术前30分钟按医嘱注射麻醉前用药。
2.3 改善心肺功能 对心肺功能差者督促其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利尿、补钾及心肌极化液治疗,间断吸氧、流量2~3升/分、持续30~60分钟、每日4次,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有呼吸道感染者,积极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
3 术后护理 病人由麻醉师护送至监护室后,立即连接好所有的管道及线路,进行必要的监测。向麻醉师及手术医生了解手术、麻醉过程及病人的特殊情况。观察病人神志、瞳孔大小及反应,皮肤情况,肢体活动情况。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准备记录出入量,详细做好各项记录。
3.1 呼吸系统的护理 术后合理选择机械通气切换方式及参数,12例均采用同步间隙指令通气,每隔1~2小时作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参数。牢固固定气管插管,防止滑脱或移位。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每1~2小时吸痰一次,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注意痰量及性质并观察生命体征及缺氧表现。拔除气管插管前要全面评估,判断病人主要脏器功能情况。当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拔管。准备好拔管后所需的面罩吸氧、雾化吸入等设备,拔管时边吸痰、边拔管,拔管后每2小时翻身拍背,定时雾化吸入,鼓励咳嗽咳痰,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发现异常尽早再次插管。本组12例术后24~48小时拔管,无再次插管发生,X光片示肺恢复良好,无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
3.2 循环系统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需充足的血容量保证全身器官的灌注,一般补充全血或血浆。持续监测血压,每30~60分钟一次,根据血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速度,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预防低心排的发生。持续监测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发现心律失常,立即找原因,及时处理。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时纠正低血钾和酸碱中毒。
3.3 各种管道护理 输液、输血管道与血管活性药管道分开,以免影响血压的变化。定时检查和挤压纵隔心包引流管,防止折曲或引流不畅,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及颜色。保持尿道通畅,观察尿量、比重、颜色、酸碱度,每30~60分钟记录一次,循环功能稳定后,尽早拔除尿管。胃管开口端接无菌负压引流袋,以解除胃胀气,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本组病例各管道通畅,未出现堵塞、脱出等情况。
3.4 抗凝药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36~48小时拔除纵隔心包引流管后开始应用抗凝药物,首次口服华法令4~6mg,每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作为调整剂量的依据。用生物瓣者抗凝治疗3个月,用机械瓣者需终生抗凝。严密观察有无与抗凝有关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严密观察与抗凝有关的栓塞征象如左下肢、腰部或关节疼痛,皮肤颜色、温度、肢体动脉搏动和意识变化等。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内科护生临床带教方法与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