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浅谈如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谈如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摘要    动手能力强,是我们培养护理学生的趋势,我国现存的护理的教育的模示,重学生的理论培养,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护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要求是很强的,很有必要让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大量的实践操作,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我们学校的作法是:首先重视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其次重理论的同时,不轻视实践,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技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但职业教育的就业难题也越来越凸显于我们的面前,如何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以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有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丢三落四,甚至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如果我们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死书呆”形象,让学生“活”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样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  注重课堂的45分钟,培养学生丰富的学识  1.1  课堂的45分钟,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堂课的45分钟,教会学生丰富的学识。教师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讲解—传授式,问题—探究式,讨论—交谈式,实践—模仿式等,适当的运用身体语言,使要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当走动,让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精神;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多举一些病例,来增加说服力;同时还可以运用图表,图画等形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重基础,同时重点难点突出,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尽可能的针对现在学生素质差的特点,因材施教。  1.2  卫生职业的发展对教师也有相应的要求  把以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并会创造性的运用学习方法,这样才可以一生受益。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以自考,成人高考,考研等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尤其是相关专业的学习更是不容忽视,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更好的链接。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学识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永远也挤不干。同时还要不断学习讲课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进吸引学生的 目光。做为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注意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 1.3  重视课堂45分钟的实践课,在进行实践操作之前,应该有15分钟左右的与实践相关的理论复习,提示学生在操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行实践时,教师可采用示范—模仿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尽量新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对话交谈式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现场来模拟,营造就业以后的气氛,强迫学生来接受。并可以靠近就业。如为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操作,每一个细节要讲深,讲透,最好是每一位同学,每一项操作至少有一次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的机会,可以做到有问题随时纠正,保证每一位学生动手行为的正确性。教师对于实践技能也要认真的练习,一定不要把一些不规范的动作传授给同学们。   1.4  引入多媒体教学,是现在社会的时尚,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教学方式新颖,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运用黑板所没有的图文、声像,同学们容易听懂,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还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要因为是多媒体教学而忽视学生的感受。还有光盘学等其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对学生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1  职业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动手能力对学生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第二课堂,可以解决课堂45分钟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通过一次二次的课堂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浅谈三查七对以外的差错防范
    浅谈社区妇女更年期保健
    浅谈助产护士对临产妇女的心理干预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
    浅谈孕妇用药与优生
    浅谈优生的培养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如何合理选择
    浅谈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体会
    浅谈手术室敷料包集中消毒供应室管理的
    浅谈 星级 病房管理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浅谈中医护理与老年养生保健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