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及防治


                        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及防治                静脉输液渗漏是临床护理常见难题,它不仅会给病人造成痛苦,同时也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抢救工作。因此,要求临床护士必需重视其危害性,掌握其防治方法,要有责任心,有熟练的技术,以正确的防治措施,延长静脉使用寿命,保证顺利用药,避免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   1  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    1.1   静脉损伤  液体药物渗漏,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1.2  局部组织损伤  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1.3  骨筋膜间隔综合症  由于大量液体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2  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    2.1  血管因素  静脉穿刺不熟练,反复穿刺,刺破血管,护理不及时,患者烦躁等使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渗液。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渗液。 2.2   药物因素  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毒性作用,如静脉注射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瘀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导致药液外渗。 2.3   静脉炎  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外渗。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      3.1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对血管活性药和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病人,宜选择粗大静脉穿刺,不宜同一部位多次、长期输液。 3.2   提高穿刺技术  争取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穿刺应从远心端开始移向近心端,最好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穿刺次数,减轻对病人浅静脉破坏。意识不清病人,要固定好、要有责任心,做好及时观察,减少局部渗漏发生。拔针时,先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因而减轻针头对血管造成机械性切割损伤。 3.3   无菌操作  保证操作无菌,熟悉注射药物性质、采取适当稀释方法,调节PH,减慢注射速度,密切观察病人输液情况,对输液渗漏者力争早发现、早治疗。 3.4   热敷  促进液体吸收,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渗漏,有实验证明,硫酸美热敷对多巴胺渗漏引起变性效果不佳。 3.5   封闭  常用普鲁卡因,酚妥拉明局部或穴位封闭,二者都有扩血管作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用于化疗药物渗漏效果肯定,多巴胺渗漏用酚妥拉明封闭最好。 3.6   手术  对能使组织坏死的药液外漏,可用脂肪抽吸术,在局麻下,在有渗出处切一小口,插入有侧孔,钝头抽吸脂肪套管,强力吸出渗漏物质及皮下脂肪,对广泛组织坏死可行手术清除,皮瓣移植,植皮等。 3.7   中西药制剂  烫伤膏治疗甘露醇外漏,京万红软膏外涂,红花甘草外敷,对防治静脉炎、输液渗漏都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马如娅.护理技术.人民卫生出版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