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及家庭干预 |
|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及家庭干预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代替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经长期观察表明,缓慢性的心律失常病人如无严重的心肌病变,接受起搏治疗后,其平均寿命延长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患者,男16例,女18例,年龄20~86岁,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症13例。
1.2 方法 经锁骨下静脉,将起搏器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嵌顿附着于肌小梁内,常规描记单极心内膜电图,并用起搏器分析仪常规测试各种相关心内参数,结果正常后将带有无关电极的起搏器埋藏于前胸壁胸下肌皮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向病人介绍其病情,安置起搏器目的意义,手术的基本过程及术中如何配合等,以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手术前夜给予辅助睡眠。
2.1.2 皮肤准备 术区备皮,清洁皮肤,并更换衣裤。
2.1.3 常规护理 药物过敏试验,协助病人做相关辅助检查,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及手术肢体的制动。
2.1.4 术前餐进少量清淡食物,必要时术前禁食6小时。
2.1.5 术前遵医嘱停用抗凝剂
2.1.6 术前半小时给予镇静剂应用,建立静脉通路,护送至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迎接病人,入住监护病房,向手术医生了解术中情况以及起搏频率,持续心电监测。
2.2.2 体位 取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告诉病人卧床休息的重要性,防止电极脱位,勿用力咳嗽,卧床期间,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将常用物品及呼叫器放在健侧伸手可取处。
2.2.3 运动 术后1~3天术侧肢体不宜活动,避免屈曲、抬高,术后第三天可取半卧位,术侧肢体适当活动,仍不宜抬高,7天内不宜洗澡。
2.2.4 伤口护理 埋藏式起搏器局部伤口沙袋(2斤)压6~8小时,确定无出血后移开,按无菌原则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术后7天拆线。
2.2.5 预防感染 术后遵医嘱予抗生素3~5天。
2.2.6 观察并发症 有无伤品渗血,红肿,有无导管电极膜位等并发症。
3 出院指导
3.1 告诉病人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
3.2 教会病人自己数脉搏,出现脉搏明显过快、过慢(低于起搏频率5次/分以上)或有头晕、胸闷、乏力等不适及时就医。
3.3 装有起搏器侧的上肢避免过度用力或大幅度的动作如打网球、负重。
3.4 避开强磁场和高电压如 核磁、激光、理疗等,嘱病人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应立即离开此物或不再用该种电器。
3.5 妥善保管起搏器卡(注明起搏器类型、品牌、有关参数、安置日期),外出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3.6 定期随访,出院后每1~3月随访1次,情况稳定后每半年随诊1次,电池消耗使起搏器脉冲缓慢,此时应缩短随诊时间,在电池耗尽前更换起搏器。
参考文献
1.董燕斐.中华护理杂志,2004
2.内科护理学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护龄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性化护理在未婚妇女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