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探讨静脉输液导致局部皮肤缺血性改变的护理


              探讨静脉输液导致局部皮肤缺血性改变的护理       2001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发现静脉输液致穿刺部位皮肤缺血性改变1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35~89岁,平均62岁,均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缺血改变时间距开始输液时间为6~25小时。 2  结果  1例患者发现时皮肤已坏死;15例经早期积极处理1~5小时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3  护理 3.1  加强预防意识  加强患者及陪护人员健康知识指导,告之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护士,护生相关知识培训及病房巡视力度,避免因知识缺乏,发现不及时而错过治疗时机,特别对输液时间较长的老年患者,更应严密观察。 3.2  正确判断早期缺血  皮肤早期缺血表现为穿刺针头上方有一局限性皮肤苍白区,界限明显,局部无肿胀,渗出伴皮肤温度降低,且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皮温。 3.3  及时处理 3.3.1  缺血早期的处理  缺血面积较大时,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苍白区用50~60度的热水袋对局部皮肤进行热敷,使局部痉挛的动脉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缺血,一般1h内恢复正常。缺血面积小时,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操纵者两手掌心相护摩擦,产生热感后,用长掌心紧贴皮肤缺血区,反复进行,直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3.3.2  皮肤坏死期的护理  针对患者担心皮肤坏死后引起局部组织瘢痕形成的心理,做好解释,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病例,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进辛辣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范围,局部涂湿芸烧伤膏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4  讨论  经研究分析,浅静脉输液致局部皮肤缺血性改变,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造成;①垂体渗出血管外,使局部小血管收缩,造成局部缺血。②患者肢体畸形,致动-静脉吻合形成,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进入静脉,可通过静脉吻合进入动脉血管,引起小动脉血管痉孪,造成皮肤缺血。③患者持续输液时间较长,且血管较细,穿刺针头在局部的长时间机械性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小动脉痉挛,导致局部皮肤缺血。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苍白,皮温降低,皮肤坏死等表现,以便及时处理。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疾病社会负担测量方法探讨及其意义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正交法探讨独活寄生口服液提取工艺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