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
|
全程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它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患者去躯体残症、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较大的影响,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以抑郁症状最为常见[1]。这些心理问题特点是抑郁症状不仅影响脑卒中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康复。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预防治疗的同时,应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我科2005年1月至12月根据脑卒中后抑郁症多方面因素,从入院至出院进行全程健康教育,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于本科住院的脑卒中后232人,为观察组年龄19~82岁,平均50.5岁,文化程度:小学67人、中学114人、大学及以上51人,均无精神病史。职业:干部86人、工人72人、农民及家属74人。2005年1月至12月于本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32人为对照组,年龄19~79岁,平均49岁,文化程度:小学62人、中学118人、大学及以上52人,均无精神病史。职业:干部80人、工人75人、农民及家属77人。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不实施全程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以下全程教育。
1.2.1 住院教育
1.2.1.1 心理评估 ①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抑郁患者的护理尤其应该注重心理评估。应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然后确定护理诊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②多与病人进行交流,交流中会发现许多患者特别是农民和家属来自社会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过多的治疗费用,他们对疾病的康复、渴望痊愈的要求和其他病人是一样的,但在经济负担能力上则有着许多差异。
1.2.1.2 心理护理 首先应创造舒适宽松的治疗环境、娴熟的护理技术向病人讲清楚病情,让病人了解疾病的特点及转归,让病人看到希望。其次积极帮助其料理日常生活,指导合理饮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劳逸结合避免生物钟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使躯体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减轻抑郁症状。再次再善于观察分析病人的表情,判断病人的情绪,恰当处理病人的要求。当听不懂病人所说内容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启发,消除心理压力,深入了解病人生病前的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社会因素等第一手资料。有些病人怕预后不好,成为家人的“累赘”,表现情绪极度低下甚至厌世。这时护理人员应配合家人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多关心、多体贴,促进其摆脱这种状态增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病人安置在重点病房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护患者的睡眠状况。
1.2.2 出院教育
1.2.2.1 对家庭进行健康教育 家庭是社会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家属进行细致、亲切的交谈,提高家庭的支持度,向家人说明患者的情绪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程度,尤其是有偏瘫的患者,需要家人生活上给予细心照料、关心、体贴,饮食上注意营养丰富、多样化。
1.2.2.2 引导患者 详细介绍出院后巩固治疗、康复训练及保健知识,告知病人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消除孤独、调节心态,获得更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树立自食其力的信念,做之自尊、自爱,使之对生活充满信心。
2 评价方法与标准 由本科2名医师协助责任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hamd总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2]。
3 结果 观察组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症10例(0.4%),其中轻度8例、中度2例,对照组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症82例(3.5%),其中轻度56例、中度24例、重度2例。两组脑卒中抑郁症发生率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原因大致为:按其发生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卒中发生的急性阶段出现,其性质多属原发内源性抑郁,另一类是在病后3~6个月出现抑郁发病的第二个高危[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术后患者应用添加纤维素匀浆膳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