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1例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的护理体会 |
|
胫腓骨骨折患者各阶段的功能锻炼方法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非常常见的骨折,而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正确的功能锻炼,即使治疗、复位都很满意,也往往不能很好地恢复功能。因此,在骨折整复固定后,立即进行功能锻炼,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加速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我科自2003年11月~2005年7月对10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取下述功能锻炼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功能锻炼方法介绍如下:
1 功能锻炼总的原则
1.1 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说服患者及家属给予配合,使患者的功能锻炼达到相应指标。
1.2 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长至短,强度由弱增强,以患者不感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
1.3 要以恢复肢体固有功能为中心,下肢重点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1.4 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骨折愈合的活动。
2 腓骨骨折后各阶段的功能锻炼方法
2.1 第一阶段 伤后1~3周,锻炼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2.1.1 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俗称“绷劲”。嘱患者踝关节背屈10秒钟,放松20秒,如此反复连续做5~10分钟,每2小时一次,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股四头肌的废用萎缩。如果股四头肌萎缩无力就会导致膝关节不能伸直,进而影响患者的站立。
检查股四头肌“绷劲”是否到位的方法:将手放在患者的髌骨上,嘱其收缩股四头肌,感觉到髌骨向上移动,说明方法正确;也可嘱患者收缩股四头肌,上下推动髌骨,髌骨不动说明方法正确。
2.1.2 进行髌骨的被动活动,随时将髌骨向左右推动,防止膝关节僵直、粘连。
2.1.3 进行足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1.4 抬起臀部,锻炼上身活动。
2.2 第二阶段 伤后3~6周,进行非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加大肌肉锻炼的强度。
2.2.1 由“绷劲”练习过渡到仰卧举腿。可由护士或家属协助,托起患者的小腿,将手拿开,要求患者将腿保持在抬高位置上,停3~5秒,然后轻轻放下。开始每日练习4~5次,每次5分钟。同时也要练习健侧的股四头肌,防止扶拐下地时健腿无力,行走困难,容易跌倒。注意抬腿的高度不应超过45度,否则锻炼的就是屈髋肌。
2.2.2 继续锻炼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和趾间关节,防止废用。
2.2.3 严格控制小腿的内外旋活动,防止影响骨折端的稳定。
2.3 第三阶段 伤后6~8周,在患者能力控制下,加大活动范围、次数。
2.3.1 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进行锻炼,为拄拐下地做准备。
2.3.2 必须防止骨折断端的剪力活动,如在膝关节伸直时大腿的内外旋。原因是当膝关节伸直时,可使关节锁住,大腿的旋转动作几乎全部可传至小腿,进而引起再次骨折或影响骨折愈合。
2.4 第四阶段 伤后8~12周,练习下地行走。
2.41 患者先拄双拐伤肢不负重行走练习15天。
2.4.2 拄单拐伤肢略负重行走,负重程度顺序为10千克→15千克→20千克,以5千克为单位递增,直至可负重本人体重的50%后,即可弃拐行走。
3 讨论 正常膝关节活动轴线和踝关节活动轴线应该相互平行,如果膝、踝关节轴线不平行,则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不能采取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将会出现对位不良,成角或旋转畸形未矫正,对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影响甚大。在我科住院的胫腓骨骨折患者,通过护理人员实施正确的、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方法,不仅使骨折得到了临床愈合,而且也基本恢复了功能,使广大患者痊愈后能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式瑗.创伤骨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个医学论文: 健康教育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积极效应 下一个医学论文: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