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外科门诊实施健康教育初探


外科门诊实施健康教育初探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起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门诊实施健康教育是顺应人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产生的,外科门诊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的培养 1.1  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开始,只有具备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1.2  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包括疾病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改良知识,休息活动知识,用药知识,预防并发症知识等。 1.3  指导能力的学习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有效的,健康教育者只有把健康知识指导病人付诸实践,健康教育才能生效。 1.4  良好的职业素质 2  门诊宣教的内涵  2.1  门诊宣教的对象  宣教对象主要是候诊病人及陪伴人员,其特点是停留时间短,流动性大且心绪不平静。 2.2  门诊宣教的主体  宣教的主体是每天当班的医护人员,其中分诊护士担任主要的宣教职责,当班医生在询问病史、诊断疾病、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对病人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换药、手术过程中与病人交谈,使病人获得健康知识,分诊护士在病人及家属候诊过程中,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3  门诊宣教的目的  其目的是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及自觉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科学护理,早日康复。 2.4  门诊宣教的形式  其形式主要采用口头宣教、文字图片宣教和音像宣教等 2.5  门诊宣教的方法  2.5.1  设立宣教栏  对常见病、多发病、高危病、利用宣教栏详细介绍病因、症状、预防、护理,供病人随时学习。对医学新发现和科研成果及医院新技术知识的介绍,都可以利用宣教栏报道出来,以指导患者就医。 2.5.2  发放宣教资料  对外科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自我保健知识印制成宣教手册,放分诊台处,供候诊病人阅读,这样做既消除了病人候诊时的焦躁,又促使病人接受健康知识的教育。 2.5.3  有针对性的分别施教  分诊护士在分诊过程中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通过识别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病人候诊秩序,危、急、重症患者首先安排诊治,轻病人按病种,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主治医生在病人检查、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各种疑问给予耐心解答。 2.5.4  集中口头宣传  对流行性、季节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如:流感、SARS、禽流感等。在爆发、流行期间,进行集中宣教。简洁的告诫患者和家属,疾病的流行季节、典型症状、治疗、护理、预防,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2.5.5  采用音像宣教  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外科主要疾病及其预防、护理知识录制、播放。 2.5.6  示范教育  针对病人对医学知识了解的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予以示范。如:基础体温的记录,尿糖的测试等,由护士示范给病人。 3  效果  外科门诊通过一年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门诊量不断增加,由去年的13000人次,增加到15700多人次。许多患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来做健康检查的。这说明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②门诊经济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美容整形技术。目前,已成功做了重脸术、吸脂术、隆胸术、隆鼻术等近百例整形手术,拓展了外科手术范围。④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强化了护士的责任感,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4  探讨  4.1  健康宣教需要医护人员群体素质的提高,健康宣教改变了过去护士分诊喊号,医生看病开处方的传统模式,实行以病人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颅外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技术
    抗凝疗法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重视血管外科的基本原则
    甲状腺炎的外科意义
    外科危重病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研
    桥本病的外科治疗 附38例报告 
    桥本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及施教对策
    外科疾病伴隐性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