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 |
|
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
当今,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功能性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根据产科的特点,我们对入院待产的孕妇实施了产前、产时、产后的全程护理模式。通过临床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现做简单介绍。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随机抽取2001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120例,做为观察组,实施产前、产时、产后全程护理模式。平均年龄27±3.1岁,平均孕周39.7±1.7周。
对照组:随机抽取2001年5月至2001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114例,做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平均年龄26.6±2.8岁,平均孕周40±1.2周。
1.2 方法 安排7名工作经验丰富、经过有关整体护理知识正规培训的助产士亲自实施全程护理。亲自接待产妇入院,通过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介绍医院及本病区的环境、相关制度和主管医生,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前健康教育指导,如放录像、宣传画、书面文字、口头示教等。使待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分娩的生理现象、进入产程后如何参与配合、宫缩时屏气用力的方法、母乳喂养的好处、照料婴儿的有关知识。产后及时教会产妇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并协助产妇做好“三早”,进行母婴康复指导,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血量及颜色、乳房情况。[HJ]
2 结果 [见表1]
组 别 总例数 正常分娩 剖宫产 纯母乳喂养 产后抑郁 总产程(h)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x±s)
观察组114 9280.7% 2219.3% 107 93.86% 1210.52% 9.8±1.67
对照组120 9075.0% 3025.0% 10285.0% 3730.83% 12.1±2.3
检验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经统计学处理,提示产科全程护理模式能降低难产率,提高母乳喂养水平,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3 讨论
3.1 防止心因性难产 待产妇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抑郁情绪反应,待产妇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促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得子宫收缩功能紊乱,从而阻碍产程进展,增加了难产机会。由同一护理单位实施整体连续服务,能够正确适时的进行产前宣教、指导,提高了待产妇对分娩的认识水平,增加了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其能与助产士通力合作,保证有效的产力,加速产程的进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产率。
3.2 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和母乳喂养的质量 待产妇从入院起由同一护理单位实施整体连续服务,有助于护士助产士与产妇间加深了解沟通,增添亲切感和信任感。产前宣教,提高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早接触、早吸吮在心理和生理上为母乳喂养打下良好基础。产后具体的喂哺指导,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保证。全程护理模式保证了护理环节的全面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了母乳喂养率,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的质量。
3.3 减少产后抑郁症 妊娠分娩是一自然的生理现象,但每个产妇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变化,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是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产妇担心分娩时不能和医护人员配合好,有的产妇因对医院环境陌生而有无助感、分娩时体力的消耗、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农村产妇担心医疗费用,个别产妇担心孩子的性别不合家人的心意等等。由同一护理单位实施整体连续服务,对产妇的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进行针对性宣教,解答质疑,解决困难,消除心理负担,产妇因此能以愉快积极的心态面对产时的阵痛及产后的种种身心变化,减少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通过实[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几点浅见 下一个医学论文: 孕产期妇女心理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