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护理 |
|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住院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及各种理化疗法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护理。自2002年以来,我科共收治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3例,50岁~60岁31例,61岁~70岁21例,71岁以上者13例。因此,在对病人进行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同时对不同情况的患者施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之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后常见的心理障碍
1.1 精神恐惧 恶性事故对病人的精神刺激极大,特别是在同一车祸或其它事故中已有其他人死亡或自己身体其它部位严重损伤时;部分病人入院后需行手术清创或固定患肢,常会导致病人产生可怕的恐惧心理,加之患者年老体弱,下肢骨折后常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病人痛苦异常,很快联想到死亡。
1.2 懊悔、焦虑情绪 下肢骨折造成病人卧床不起的现实而产生懊悔心理;患者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早期患肢的疼痛,对疾病转归无充分认识或因家庭条件差等都可使病人产生焦虑情绪。
1.3 孤独寂寞感 由于年龄差异,病人的孤独寂寞程度亦不同。50岁~60岁的病人、多能摆脱焦虑和痛苦,而70岁以上的老人则表现为悲观和被动,一切由子女决定,护理上难度大且易发生并发症,若亲属经常探视,子女孝敬会倍感欣慰,病人能安心治疗,反之,则更加消沉、孤独和失望。
1.4 恐惧心理 有的病人由于肢体离断或损伤严重,肢体缺血坏死需行截肢,病人很难接受现实而不愿截肢;部分病人入院后需行手术,担心日后患肢功能差,不能负重,表现为忧心忡忡,苦闷不乐,对生活失去热情和信心。
1.5 不适应心理 由于环境的改变,病人的身心调节能力降低,加之病人角色的转变,对病房的一切甚感陌生,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应心理状态和各种心理反应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稳定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护理学注意的中心是病人,要使每个病人的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护理康复的最佳状态,护士除做好一般护理外,还需要科学地应用语言、行为的作用,配合药物治疗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对入院初期的病人,我们用亲切的的语言、诚恳的态度来安慰和劝说患者并反复进行,使其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渐渐消除可怕的恐惧心理,对焦虑患者告诉其骨折的转归过程,疏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护理人员应经常了解患者家属和子女对病人的关心情况,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安心养病,对年老者要耐心解释并扶持,帮助他们进行功能锻炼,并以真诚的关心提供一切生活护理,主动为病人排忧解难,消除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利于骨折愈合意外的损伤使病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并忍受肉体上的痛苦,精神紧张,部分病人对骨折出现并发症,甚为害怕,极易陷入痛苦之中,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以真挚的感情与之交往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影响患者,使其对医务人员有依赖感和安全感。配合医师帮助病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使病人认识到骨折后虽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但通过正规的治疗和正确的功能锻炼,其发生率是可以降低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对治疗疾病有充分的信心。
2.3 消除病人的残废心理 针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后常担心患肢功能差或残废的心理,护理人员深入病房,主动热情地为老年患者介绍所患骨折的特点及配合治疗的注意事项,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在手术前应给其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的意义、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使病人心中有数,护士在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并向病人介绍同种病例康复后的病友,现身说教,激起其对手术的信心和期望,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对必需截肢的患者,我们经常与病人交谈,用真诚坦率的态度安慰和劝说患者,使其认识到截肢的必要性,并告之伤肢残端愈合半年后可安装义肢,诱导患者觉得自己是不幸中的幸运者,鼓起生活的勇气。
2.4 尊重病人,富于同情心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接触病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这一崇高的目的,应该视病人如亲人,尊重、爱护他们,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思念家人、倍感孤独的病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职护理专业 人体形态学 课程改革与实践 下一个医学论文: 市场经济中的护理管理问题及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