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护理专业 人体形态学 课程改革与实践 |
|
高职护理专业《人体形态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更好地满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护理的专业特点,我们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将高职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人体形态学》。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人体形态学》教材的整合进行了陈述:①教材整合的背景;②教材整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③教材整合的实施;④教材整合的效果;⑤教材整合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 高职 护理 课程 整合
《人体形态学》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更好地满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护理医学基础知识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
1 《人体形态学》教材整合的背景 随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护士的职能和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的开放式整体护理管理和整体医学护理服务。护理教育为适应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传统的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如下弊端:①与高职护理培养目标不适应: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强调科学、严谨、完整、系统化等特点,缺乏实用性和适用性;②专业性不强:长期以来,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一直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护士生与医学生同一要求;③护理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交叉,知识雷同陈旧;④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不适应: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不能适应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的需求,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我们从护理专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本着突出护理特色,满足护理专业的需要,体现高职高专的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
2 《人体形态学》教材整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1 基本原则
2.1.1 与21世纪对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 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共识。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专业口径过窄,学生毕业后的适应力很差。这就要求明确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培养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转换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1.2 突出护理特色,体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 护理医学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形成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人体形态学》这门课程的整合紧密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大纲为依据,参考了权威医学教材。它充分体现“二用”(实用、够用)、“二标准”(基本标准、较高标准)、“五性”(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原则。
2.2 目标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由知识技能传授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打破医学基础类课程现行的“学科型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注重教材的学科融合和整体优化,经过精选和重组,对教学内容、层次、详略作了必要的调整,以期达到①准确定位于高职高专,注重实用性和适应性;②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的内容重新组合,淡化了学科界限;③以“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为原则,课程的整合以满足护理专业的需求为宗旨,将在将来使用率不高的内容作相应的缩减,对在护理专业中使用率高、专业必需的内容进行强化,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技术应用,弱化学科型教育。
2.3 《人体形态学》教材整合的实施
2.3.1 横向整合 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三门课横向整合为一门课,我们坚持突出结构与功能统一,突出微观与宏观统一,以器官系统带动内容连贯,以内容促进知识交叉渗透融合,以问题引导结构与功能,宏观与微观的整合及应用。
2.3.2 纵向渗透 按照学科内部规律加强与自然基础知识的渗透,突出基础与临床的统[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子宫颈癌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