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手术护理体会 |
|
婴幼儿手术护理体会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小儿外科技术也随之发展,但由于婴幼儿对手术的耐受力,自身调节和应激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多端,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我科自2004年8月~2005年12月,共为96例患儿实施手术。现将手术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96例病例中,其中男婴64例;女婴32例;年龄3天~6岁不等,平均年龄2[SX(]1 2[SX)]岁,其中先天性幽门梗阻2例;肠梗阻2例;先天性无肛2例;各类疝修补术62例;包皮环切术6例;阴茎矫正4例;血管瘤切除术6[HJ]例;气管异物取出5例;先天性自内障手术3例;外伤清创钢板固定4例;手术时间为1/2~4小时,平均为1~3小时,手术均顺利进行。患儿安返病房,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
2.1.1 心理护理 术前1天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对患儿的身体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以真诚和蔼的态度,鼓励安慰性的语言和患儿进行交流,对较小的患儿应用轻轻的抚摸和搂抱等身体语言来减轻患儿的恐惧及陌生心理,使患儿产生信任感,方能积极地配合手术,同时通过与患儿家属的交谈,借机向其进行宣教及术后护理要点,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2.1.2 环境准备 由于婴幼儿的各种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故对室温要求较高。一般2~3岁患儿室温应控制在26~28℃;1岁以内患儿室温应控制在28~30℃,而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室温保持相对恒定。
2.1.3 手术用物准备 术前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充分准备术中用物及抢救器械。吸引器保持通畅,处于备用状况,并根据手术需要准备温盐水,以及特殊体位固定用物,如小软海棉垫,小儿“大”字型体位架等。
2.2 术中
2.2.1 患儿到达手术间后,巡回护士应利用访视时建立的感情;及时有效地安慰患儿,尽快平静患儿哭闹等情绪。进行基础麻醉肌肉注射前,先分散患儿注意力,选择肌肉丰厚处,动作轻柔而敏捷,当患儿进入麻醉状态时,护士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体位选择合适的静脉,用24#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并妥善固定,防止术中脱落,保持输液通畅。
2.2.2 手术体位摆放 合适的手术体位是顺利进行手术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婴幼儿患者。摆放体位时动作轻柔,注意各关节的保护,既要让患儿舒适,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避免血管神经受压,又要充分暴露手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同时固定各关节时要做到松紧有度,对于悬吊、捆扎的肢体,应预先用厚棉垫包裹后再行捆扎,且保持一定的空隙,以能容纳成人1~2指为宜。术中随时观察肢体的温度、颜色等,切不可因方便手术医生操作而忽略以上原则。
2.2.3 避免皮肤损伤 婴幼儿皮肤娇嫩容易擦伤,故接触患儿前应先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保持手术床单的干燥、平整。使用电刀时,选用小儿专用负极板;对于新生儿尽量选用双极电凝以防皮肤烧伤。
2.3 术后护理
2.3.1 手术结束后,擦干伤口周围血迹,选用对皮肤刺激较小的敷料覆盖切口,妥善固定各类导管,及时为患儿加盖棉被,保持适宜的室温,防止受凉。
2.3.2 呼吸系统的护理苏醒期由于残余全麻药、肌松药等作用,可引起呼吸抑制而导致通气不足,应在患儿清醒及全身情况稳定后再送入病房,途中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利于口咽分泌物流出,防止窒息。
3 体会
3.1 因婴幼儿病情变化快,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往往措手不及。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积极有效地做好各项准备,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儿细微的变化,洗手护士时刻关注手术进度,将术中所需物品准备到位,减少不必要的等待,以缩短手术时间,尽快结束手术。
3.2 由于婴幼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极易发生低体温,因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恒温,尽量减少暴露,手术结束做好保暖工作
3.3 婴幼儿肌体抵抗力低下,加上手术造成的创伤,术后极易合并感染,增加患儿的痛苦,因此婴幼儿手术应尽量放在净化手术室进行,各级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参观人员,避免人员频繁走动造成术中空气污染,从而减少术后感染机会。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