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急性心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               急性心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AMI患者的护理质量,以达到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通过60例AMI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机械随机分为两组,即单号为预防计划护理组,双号为传统护理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方法及常规护理等相似情况下,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否有差别。结果:经整理资料行计数资料统计学分析,认为预防计划护理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组。结论:预防计划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作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计划护理       以往护士对AMI患者的护理注重以医嘱为中心执行地护理,忽视主动以预防为中心的全面护理,尤其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预防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故该类患者常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该类患者为了预防或减少以上护理弊端,自2002年2月至今,对30例AMI患者采用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计划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总结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2月至今由门诊收治入院,经临床表现心肌酶测定、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MI患者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性18例;年龄48~78岁,平均72岁;病例分型:下壁心梗23例、前间壁心梗22例、前壁心梗13例、侧壁心梗2例。 1.2  方法 1.2.1  数量随机与对照  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取机械随机分组。即单号为预防计划组,双号为传统护理组,每组30例。   2  护理要点  2.1  两组患者自身与心理准备  护士热情态度、亲切语言、微笑服务,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指导,使患者尽快熟悉与适应环境,且了解自身病情、治疗原则及需要做的各项检查的方法与时间。 2.2  传统护理要点  ①药物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钠5000U脐周注射,每12小时一次,5~7天为一疗程。丹参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低右500毫升液体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7~10天为一疗程,并可重度使用。②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向病人或家属讲下肢静脉血栓的严重危害性,指导并协助病人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20分钟。若病人发病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在第1周生命体征稳定可帮助患者每4小时翻身一次,变换体位,抬高双下肢,并按摩受压部位3~5分钟。加强静脉输液通路的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采用留置套管针,保持通畅,避免留置时间过长,增加血栓形成的机率。2.3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计划护理要点 2.3.1  本组除与传统护理相同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方法外,制定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计划单,包括:病人卧床护理,主动与被动活动计划,呼吸功能训练,饮食计划及等进程。2.3.2  制定预防计划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计划,主要有对疾病概念的了解,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重要性,主动与被动活动重要性及其方法与进程时间。 2.3.3  预防计划护理程序 2.3.3.1  卧位护理  护士采取床边指导,适当扶助的方式帮助患者完成翻身或移动的操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的可动性。 2.3.3.2  间歇性压倒法  使用弹力裤袜可使血流加快20%。AMI后2~3天开始给病人24小时持续使用弹力长筒袜根据病人的身高和体重选择尺寸松紧适宜。 2.3.3.3  运动指导  加强肢体被动运动及四肢按摩,2~3天开始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关节活动顺序上肢为:手—手腕—肘—肩关节;下肢为:足趾—踝—膝—髋关节。应用踏板装置,以踝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急性肠脂垂炎七例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诊治体会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氯沙坦干预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 慢性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
    微量泵输注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