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
|
急性心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AMI患者的护理质量,以达到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通过60例AMI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机械随机分为两组,即单号为预防计划护理组,双号为传统护理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方法及常规护理等相似情况下,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否有差别。结果:经整理资料行计数资料统计学分析,认为预防计划护理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组。结论:预防计划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作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计划护理
以往护士对AMI患者的护理注重以医嘱为中心执行地护理,忽视主动以预防为中心的全面护理,尤其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预防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故该类患者常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该类患者为了预防或减少以上护理弊端,自2002年2月至今,对30例AMI患者采用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计划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总结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2月至今由门诊收治入院,经临床表现心肌酶测定、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MI患者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性18例;年龄48~78岁,平均72岁;病例分型:下壁心梗23例、前间壁心梗22例、前壁心梗13例、侧壁心梗2例。
1.2 方法
1.2.1 数量随机与对照 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取机械随机分组。即单号为预防计划组,双号为传统护理组,每组30例。
2 护理要点
2.1 两组患者自身与心理准备 护士热情态度、亲切语言、微笑服务,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指导,使患者尽快熟悉与适应环境,且了解自身病情、治疗原则及需要做的各项检查的方法与时间。
2.2 传统护理要点 ①药物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钠5000U脐周注射,每12小时一次,5~7天为一疗程。丹参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低右500毫升液体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7~10天为一疗程,并可重度使用。②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向病人或家属讲下肢静脉血栓的严重危害性,指导并协助病人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20分钟。若病人发病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在第1周生命体征稳定可帮助患者每4小时翻身一次,变换体位,抬高双下肢,并按摩受压部位3~5分钟。加强静脉输液通路的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采用留置套管针,保持通畅,避免留置时间过长,增加血栓形成的机率。2.3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计划护理要点
2.3.1 本组除与传统护理相同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方法外,制定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计划单,包括:病人卧床护理,主动与被动活动计划,呼吸功能训练,饮食计划及等进程。2.3.2 制定预防计划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计划,主要有对疾病概念的了解,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重要性,主动与被动活动重要性及其方法与进程时间。
2.3.3 预防计划护理程序
2.3.3.1 卧位护理 护士采取床边指导,适当扶助的方式帮助患者完成翻身或移动的操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的可动性。
2.3.3.2 间歇性压倒法 使用弹力裤袜可使血流加快20%。AMI后2~3天开始给病人24小时持续使用弹力长筒袜根据病人的身高和体重选择尺寸松紧适宜。
2.3.3.3 运动指导 加强肢体被动运动及四肢按摩,2~3天开始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关节活动顺序上肢为:手—手腕—肘—肩关节;下肢为:足趾—踝—膝—髋关节。应用踏板装置,以踝[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婴幼儿手术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