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例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态分析及护理 |
|
50例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态分析及护理
摘要 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比肉体疾病对肌体的健康损害更大,会加快人的衰老和死亡速度[1]。针对目前在世界人口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的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和心理护理后,发现掌握心理变化规律、制定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并正确实施,对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及其愈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住院病例50份 男32例、女18例,年龄39岁至73岁,平均年龄56岁。
1.2 文化程度 文盲2例,小学18例,中学28例,大学2例。
1.3 病程 4小时至2年,其中临床治愈率为67%,死亡率为16%。
1.4 全部病例都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学检验含量增高或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证据,均已确诊。
1.5 典型的胸骨后疼痛42例,无痛性的心肌梗塞5例,异位疼痛性心肌梗塞3例。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制定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心理状态(急性发作期、合并并发症期、恢复期、陈旧性心梗复发期)。调查表均由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协助逐项填写。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完成,50份表格全部收回。
2.2 心理状态的分型 根据表中调查结果和临床观察,发现心肌梗塞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但在同一阶段也有几种心态并存。所以在分型时着重当时主要的心理变化划分四型,其结果见附表。
不同病程阶段患者的心理变化类型百分比
病程阶段 例数 稳定拼搏型病例 (%) 恐惧焦虑型病例 (%) 沮丧忧郁型病例 (%) 急躁发怒型病例 (%)
急性发作期 50 5 10.0 40 80.0 3 6.0 2 4.0
恢复期 20 14 70.0 3 15.0 2 1.0 1 5.0
并发症期 12 12 16.7 1 8.3 5 41.7 4 33.3
陈旧性心肌梗塞期 10 1 10.0 2 20.0 2 20.0 5 50.0
3 分析及护理
3.1 急性发作期 发病急、病情重、疼痛的折磨和入院后24小时或长期心电监护以及紧张的抢救等,使患者产生濒死感。有如大难临头,陷入惊慌恐惧之中,极易使病情加重。其恐惧、焦虑的心理约占80%。极度的精神紧张不仅引起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生室颤或猝死。这时,护士的心理护理和自身的素质十分重要。首先,要讲明精神紧张对治疗和愈后的不利。分析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的真正原因,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和给予心理支持。注意:语言要文明,态度要和蔼,行为要规范,操作要敏捷。做到遇事不慌、悲喜有节、激情不露,给患者一种可以信赖的安全感。观察患者应以热忱和善的目光,避免斜视和不屑一顾,解释病情时一要恰当;二要注意患者的反应。经验证明,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能疏泄患者的恐惧和焦虑,还能克服心理障碍和负担,保持乐观的态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患者谭某,女性,58岁,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自知病情危重,精神上极度恐惧和焦虑,通过我们沉着、冷静、充满信心的抢救,主动热情地与其交流和开导,消除了紧张感,增强她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希望,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于三个月后痊愈出院。
3.2 并发症期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一病未好又添一病,此时患者往往表现出心事重重、悲观失望,甚至压抑、自暴自弃。其沮丧、忧郁的心理占47.1%。长期的精神抑郁对健康极为不利,此时最重要的护理手段是谈心,促进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一要与患者交朋友,尤其住[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及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院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