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注射室血管抑制性晕厥与过敏性休克的观察比较及护理 |
|
粘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从而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2,3]。
本组资料提示血管抑制性晕厥与过敏性休克的共同特点为血压下降,伴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主要区别在于血管抑制性晕厥发生时血压下降常伴有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少数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数秒钟内即可恢复,一般不发生呼吸困难、抽搐等;过敏性休克者血压下降常伴心率加快、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心跳骤停等。
血管抑制性晕厥多见于体弱儿童、青年女性及老年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处理上主要是针对迷走神经过渡兴奋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和心跳减慢,一般静脉注射多巴胺、阿托品即可纠正,过敏性休克症状严重,一旦发生需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老年患者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抽血时易发生血管抑制性晕厥,如不及时正确判断,误诊为过敏性休克而注射肾上腺素,可能会引起严重高血压、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4],如将过敏性休克误诊为血管抑制性晕厥进行处理则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及时正确判断血管抑制性晕厥和过敏性休克并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置措施在门诊注射室的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Braunwald.心脏病学(陈灏珠主译).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85~95
2.尢家騄.休克.见: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1363.安云庆.超敏反应.见: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7~2074.杨世杰.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见:金有豫主编.药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79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个医学论文: 实施健康教育路径 提高整体护理效果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整体护理的难点与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