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PICC并发症的防治 |
|
髓抑制期白细胞均<0.5×109/L,3例穿刺点发生感染,经用上述方法处理后,局部感染控制,导管继续使用。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应用PICC时,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3.4 导管堵塞 正确冲洗导管可预防导管堵塞。本组患者化疗后,经常输红细胞、血小板、高粘滞液体(如TPN,斯波仁诺等),每次输液、输血后必须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必要时可用40ml),最后保证正压封管。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随时观察输液速度,发现输液速度减慢或不滴时,立即查明原因予以解决。导管堵塞分为完全堵塞和不完全堵塞,不完全堵塞溶栓方法:用尿激酶液体(浓度为每毫升5000u尿激酶)推入导管1ml,保持30分钟,先抽回血,弃去,再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即可。完全堵塞溶栓方法:用尿激酶液体采取负压方法使尿激酶液体进入导管1ml,保持30分钟或更长时间,先抽回血,弃去,再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提醒:禁止强行推入尿激酶液体,防止血凝块进入体内及导管破损。本组4例发生导管堵塞,采用上述方法均使导管再通,本组无一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3.5 导管脱出 多发生粘膜松动、脱衣服时。预防:①随时观察敷料粘贴情况,发现松动及时更换;②作好病人的健康教育,穿脱衣服时要注意保护好体外导管;③病人发热出汗、躁动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做好体外导管的固定,防止导管脱出,本组2例患者发生导管脱出。3.6 导管异位 多发生于患者自身血管的特异性或体位不当。判断导管异位方法:①抽回血不畅,撤导丝阻力大;②推注冰盐水时,患者颈部有感觉,提示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应立即调整导管位置。方法:让病人半卧位,适当撤出导管长度(5~10厘米),协助患者头侧向穿刺侧肢体并低头,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入导管,最后用冰盐水测试。本组11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均误入颈内静脉),采用上述方法均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3.7 导管破损 多发生导管应用时间较长时,减压套筒与PICC软管处发生漏液。预防:更换敷料时,经常更换体外导管位置,避免导管与减压套筒之间打折。当输液、冲管时发现有液体外渗,立即检查渗漏部位,在无菌条件下将破损导管剪掉,更换连接器。本组28例发生体外导管破损,经上述方法处理,均正常使用。
3.8 导管拔除困难 拔除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简单的操作[2]。拔管时,保证患者舒适体位,解释拔管过程,除掉敷料,将止血带置于患者上臂,进行皮肤消毒,抓住导管,与皮肤平行,顺血管方向拔除导管,拔完时,用无菌敷料贴于针孔处压迫不出血为止,3~7天局部保持无菌干燥,同时仔细检查导管尖端是否完整。拔管困难原因:①静脉痉挛;②神经反应;③静脉炎;④血栓形成等。本组1例发生导管拔除困难,经用原位导丝放入导管后,顺利将导管拔除。提醒:拔除导管时禁止用力强行拔除,动作轻缓适度,防止导管断裂。
4 小结 急性白血病患者需反复多次进行化疗,应用PICC可防止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PICC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应用时间长,对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持无菌操作,坚持PICC维护原则,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PICC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保证导管正常使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爱玉,陈秀英,刘燕珍,等.化疗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多因素分析.中国肿瘤与临床康复,2001;8(1):19~20
2.陈玉平,袁方,赵养玲,等.拔除PICC导管注意事项.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8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下一个医学论文: 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62例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