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宫产病人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
|
剖宫产病人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剖宫产病人术前心理需求,我们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312例产妇进行了术前心理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2例因有手术指征而预行剖宫产的产妇,年龄20~38岁,孕周37+4 ~ 41+2 ,初产妇179例,经产妇133例,疤痕子宫65例,大专以上78人,中专(高中)169人,初中以下65人。
1.2 评定方法 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 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剖宫产病人术前心态调查表”,采用问卷访谈法进行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
1.2.1 焦虑心理 本组病例中,80%的产妇对自身异常产的认识不足而出现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坐立不安、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表现更为明显。
1.2.2 恐惧心理 90%的产妇都存在有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对手术方式不了解,手术室环境陌生,部分产妇听到过有关手术失败的事例,产生了负性心理,致使她们害怕术中疼痛难忍,担心母子生命安全,唯恐麻醉影响胎儿智力及术中发生意外带来伤残等。
1.2.3 沉重心理 占12 %,经济条件较差的产妇,手术费用使她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其次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担心婴儿性别不理想,生女孩不能传宗接代,害怕亲属抱怨而心情郁闷。
1.2.4 逆反心理 占10%,这一部分产妇持有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心态,怀疑医生的医德,怀疑医院的信誉,认为医生为其做手术是为了谋取利益而拒绝手术。
1.3 护理对策
1.3.1 情感支持,创造宽松舒适的住院环境 注意产妇的生理、心理和感情方面的变化,同时将真诚的关心、理解、支持传递给产妇,使之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根据产妇的文化层次、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等差异进行个性化护理。运用触摸放松、意念放松、音乐放松等方式对产妇进行放松训练,以解除紧张焦虑情绪。对经济贫困户,报请领导批准,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1.3.2 信息支持,引导产妇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采用自我分析、自我稳定等方法,让产妇自己分析剖宫产与自然产的利弊,使其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手术意识。手术室护士在术前访视时,详细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麻醉方法、术中应该配合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对手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1.3.3 家庭支持,帮助产妇解除后顾之忧 告诉家庭成员,在妊娠这一特殊的生理时期,手术的创伤会使产妇的感情更加脆弱,非常需要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对有性别歧视的家庭,要正确引导家人摒弃旧的生育观,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使产妇解除顾虑,安心手术。
2 结果 312例产妇入手术室时,有226例表情平静,血压脉搏稳定,积极配合麻醉和手术;64例略显紧张,血压脉搏无明显波动,能配合麻醉和手术;22例(均为宫缩频繁者)精神紧张,脉搏加快20~30次/分,血压上升20~35mmHg。本组病例,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窒息、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剖宫产术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对产妇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通过心理上的恐惧直接影响产妇在麻醉及手术中的身体状况,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焦虑情绪能降低病人的痛阈,据文献报道,术前高度焦虑的病人,术中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且难以控制,对麻药的需求量明显增加[2]。
心理干预对调节术前焦虑水平、增加产妇信心与自我控制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此我们术前应用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家庭支持、经济支持等方法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调整了产妇的心态,缓解了产妇的焦虑情绪,增加了产妇的依从性,降低了术前应激反应程度,满足了产妇的舒适需求,达到了药物治疗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江淼.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4[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子痫前期并发心衰57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理护理可缓解神经症患者的抑郁情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