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痫前期并发心衰57例临床分析 |
|
子痫前期并发心衰57例临床分析
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心衰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和邢台市第一医院产科诊治的57例子痫前期并发心衰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对子痫前期心衰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两所医院共收治子痫前期患者1048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68例,57例(A组)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3.93%,111例(B组)未并发心衰作为对照组。A组年龄平均为(28.13±4.62)岁,B组年龄平均为(27.51±4.40)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经产妇30例(39.47%),B组经产妇52例(38.81%),两组经产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有无常规产前检查,发病时间、血压、心率、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治疗情况、终止妊娠的时间及妊娠结局差异有无显著性。并观察A组心衰发生的诱因,临床治疗效果。
1.2.2 诊断标准 ①子痫前期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1]。②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I~IV级的分类法。③心衰诊断标准:休息时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心率>110/min,心界大、两肺闻及湿啰音、肝脾肿大、下肢水肿;X线胸片提示心脏扩大,左室壁收缩活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
1.3 统计方法 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产前检查及一般情况 A组57例中仅14例(24.56%)有常规产前检查,B组111例中有78例(70.27%)进行常规产前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B组患者子痫前期发病的平均孕周为(31.12±6.26)周,而A组患者因绝大多数未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确切发病时间无法统计。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情况,见表1。A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AKx-]±s)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min) 红细胞压积 Hb(g/1) 终止妊娠孕周(周)
A组(n=57) 160±17 111±7 126±19 0.34±0.04 105.01±9.10 34.42±2.86
B组(n=111) 142±13 105±6 101±9 0.34±0.09 111.01±14.10 36.11±2.21
p值 <0.01 <0.05 <0.01 >0.05 >0.05 <0.01
2.2 心衰发生孕周和终止妊娠周 A组平均心衰发生孕周为(34.01±2.23)周,终止妊娠的平均孕周为(34.42±2.86);B组终止妊娠的平均孕周为(36.11±2.21)周,A组终止妊娠周明显小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3 子痫前期心衰的诱发因素 57例心衰患者中有17例(29.83%)合并贫血(轻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10例);15例在外院转入时诊断肺部感染,经本院进一步检查发现仅有6例为肺部炎症,其余9例时为心衰引起的肺水肿;其中20例( 35.09%)因扩容、补液过多或过快有关。
2.4 妊娠结局 A组中阴道分娩5例(产后心衰),6例行剖宫取胎术(孕龄小于28周,子痫前期病情进展,心衰控制不佳或反复),其余均在心衰控制后行剖宫产终止妊娠。B组阴道分娩15例,其余行剖宫产术。两组均无孕产妇死亡。A组新生儿窒息19例(轻度11例,重度8例),新生儿死亡3例,2例死胎引产。B组新生儿窒息39例(轻度27例,重度12例),新生儿死亡5例,死胎引产4例,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5 心衰的处理 首先使用快速降压药物(如硝普钠、立其丁)降低患者的血压,输液泵控制滴速,每15min测[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康复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剖宫产病人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