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止血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
|
立止血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立止血在治疗新生儿上消化出血中的疗效。方法:对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50例新生儿静推立止血0.5KU,同时经鼻饲管注入0.5KU,连用1~3d,对照组用止血敏125mg+10%GS20ml,每日静点1次,连用3~5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两组止血效果比较,经X2 检验,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立止血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立止血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新生儿严重疾病的并发症。我院于1998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中,有上消化道出血患儿96例,其中50例采用立止血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96例,男54例,女42例,足月儿54例,早产儿39例,过期产儿3例,低出生体重儿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原发病:新生儿窒息3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30例),颅内出血15例,重症肺炎28例,败血症4例,硬肿症6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例,矇被综合症2例。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或呕吐鲜血,排柏油样大便或暗红色血便,无皮肤、脐部等其他部位出血,胃内抽出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排除咽下综合症、DIC及先天性消化道畸性等外科疾病。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接受立止血治疗组50例为观察组,另外4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缺氧、维持正常呼吸、循环、血气、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禁食、静脉应用维生素K1、出血重者输血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立止血,方法为立止血0.5KU静注,同时用立止血0.5KU经胃管注入胃,并轻轻改变患儿体位,使药物与胃粘膜充分接触,每日1次,连用1~3d;对照组用止血敏125mg+10%GS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5d。用药期间每8h抽吸胃液1次,每日送大便1~2次,做潜血试验。
1.3 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24h内出血停止者为显效;有效:用药48h内出血停止;无效:用药超过48h出血未完全停止。
2 结果 观察组50例,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46例,显效5例,有效2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5.2%。两组止血效果经X2 检验,差别有显效意义(p<0.01)。
3 讨论 新生儿重症疾病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重症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收缩,胃粘膜血流明显减少,导致粘膜糜烂、水肿、出血、渗血、胃粘膜屏障破坏,临床上出现呕血和/或黑便。新生儿血管相对较脆弱,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其消化道血管更脆弱,更易于损伤出血[1]。
立止血是从南美一种毒蛇的毒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血液凝固酶,其中含有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其类凝血激酶在血小板因子Ⅲ存在条件下,可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并活化因子V、影响因子X,具有凝血和止血双重作用,局部用药1~2min即可止血[2]。从而起到速效止血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及血栓形成的危险。本文资料显示,立止血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明显优于一般止血药,治疗中未发生副作用,且用药方便,既可局部又可静脉或肌肉注射,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简单方便、安全有效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宗明.立止血在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98
2.佟琳如,万瑞香.儿科药物的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
上一个医学论文: 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康复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