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
|
气道内导管是无菌的,减少感染机会,吸完气道内,再吸口鼻腔,可节约吸痰管。③吸痰时要选择管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我们选择14#吸痰管,既有利于插入,又有利于空气进入肺内,以免过度负压而致肺不张,每次不超过15秒,吸引负压10.6~16.0KPa,操作时要迅速插入至足够深(超过气管插管1cm左右)。④根据病情决定吸引次数和时间,患者条件差时,采取增加吸引次数,缩短吸引时间的方法,减少吸引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3.2.3 呼吸道加温湿化 在湿化器内加入无菌注射用水,温度调至32~34℃。
3.2.4 翻身、拍背 气管插管患者可以从仰卧→左侧位45°→仰卧→右侧位45°交替翻身,要注意导管勿脱出、折曲;同时用手掌叩拍患者的背部,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顺序进行,手掌要卷曲成覆腕状,以增加共振力量。 翻身、拍背后给予吸痰。
3.2.5 导管的固定 由于患者对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经常会竭力将导管吐出,尤其是神志不清的患者,导管固定不好可致粘膜损伤甚至滑出,因此除了用1.5cm宽的胶布固定外,还要将插管深度列入护士交班内容,注明插管深度距门齿多少cm,以便观察。
3.2.6 口腔护理、牙垫换位 口腔护理时要两人进行,去除胶布后,由助手固定导管,取出牙垫,清洗干净后由另一侧置入,常规口腔护理每日2次,若有霉菌感染可用2%NahCO3擦洗。
3.3 拔管的护理
3.3.1 拔管方法 ①准备好吸引器、简易呼吸器面罩、氧气等。②拨管前将口、鼻、咽喉内分泌物吸净,放掉套囊内的气体。③将吸痰管插入导管并超出内端口,一边作气管内吸引,一边随同导管一起慢慢拔出。④为预防患者发生喉头水肿,可短期用DXM雾化。
3.3.2 拔管后的气道护理 雾化吸入2~3次/日;鼓励患者咳嗽排痰,教会其有效咳嗽的方法;拔管后要加强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是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成鱼口状,用手按压腹部,使气呼尽,采用深而慢的呼吸8~10次/分,每次10~20min,每日数次(视病情),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可改善通气功能[3]。
4 体会 经口气管插管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人机联接方法,其优点是操作容易成功,所插导管比较粗,便于吸痰和降低呼吸阻力,且气道密封好。人工呼吸效果可以得到保证。其缺点是清醒者不易耐受,保留时间有限,一般72小时后改气管切开,而COPD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年龄偏大不易接受气管切开,而较能耐受气管插管。我们通过对这组患者的护理观察,置管最长440小时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由于病例较少,其临床应用意义尚待扩大应用例数后进一步评价。另外人工气道的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吸痰,过去的理论是先吸口鼻咽分泌物,后吸导管内,以防口鼻咽分泌物随吸引流入下呼吸道,笔者通过实践认为气囊可以达到阻隔作用,采用先吸导管内再吸口鼻咽分泌物,能达到同样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建东.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学习班讲义,2000.31
2.朱蕾.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6;16(2):99
3.病人健康教育指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首次住院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立止血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