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
|
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介绍COPD呼吸衰竭患者长期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插管前做好心理护理, 教会患者使用手语,插管时做好病人的准备及用物准备;插管后做好呼吸机使用时的各项监测及人工气道的护理,运用改进的吸痰方法以及特殊的翻身拍背; 拔管后加强呼吸道护理及呼吸肌功能的锻炼。结果:11例患者置管时间最短80小时,最长440小时,平均188小时;均无因护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结论:COPD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年龄偏大不易接受气管切开,较能耐受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人机联接方法,其优点是操作容易成功,所插导管比较粗,便于吸痰和降低呼吸阻力,且气道密封好,其缺点是清醒者不易耐受,保留时间有限,一般72小时后改气管切开,通过对这组患者的护理观察,置管最长440小时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今后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护理 吸痰
经口气管插管因其操作相对简便、插管容易成功是机械通气抢救呼吸衰竭时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导管过粗过硬,长期压迫可致喉损伤、气管损伤、血管损伤、声带会厌功能损害等并发症[1],故一般置管不超过72小时。我科自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11例,置管时间均超过72小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63~72岁,平均年龄68岁。诊断为COPD呼吸衰竭伴肺心病11例、合并肺性脑病2例。均采用导管内径(I.D)标号7.5mm的气管导管联接美国熊牌2000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置管时间最短80小时,最长440小时,平均180小时。
2 典型病例
叶某,男性,70岁,住院号90003988,诊断:COPD、Ⅱ型呼衰、肺心病心功能Ⅲ级、肺性脑病。元月10日入院时血气:PH7.25,PaCO279.4mmHg,PaO267.7mmHg。元月19日9:30分病情恶化,昏迷、球结膜充血水肿,血气分析:PH7.27,PaCO273.7mmHg,PaO235.5mmHg,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模式IPPV,FIO20.55,11am因人机对抗给予NS40ml+琥珀胆碱800mg微量泵入2ml/小时。元月26日病情好转于4pm试停机未成功(停机1小时后SaO2下降至70%左右),于5pm再次接上呼吸机,模式SIMV+PSV进行过渡,2月5日停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置管时间长达440小时,拔管后无出血,声嘶等并发症,停机后至出院血气保持在PH7.35,PaCO261.1mmhg,PaO265mmHg左右,于3月1日好转出院。
3 护理
3.1 插管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绝望的情绪反应,对于清醒的患者,我们运用医学知识及医学心理学知识启发、劝导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对机械通气治疗的错误观念,使患者由不合作转为主动配合。
3.1.2 教会患者使用手语,如伸出大拇指表示有大便、伸出小指表示有小便、握拳表示口渴等,解决因插管造成的沟通障碍。
3.1.3 用物准备 气管插管盘、吸引器接好吸痰管、撕两条宽1.5cm,长30cm左右的胶布,检查导管气囊是否完好。
3.1.4 插管时病人准备 清除口咽分泌物及胃返流物,必要时插胃管;检查有无牙齿松动、取下义齿,以免脱落掉入气道。
3.2 插管后护理
3.2.1 呼吸机模式选择、参数调节及各项监测。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模式;一般参数调节潮气量8~10ml/kg,频率12~16次/分,FIO240~55%,压力0.15~0.3Mpa,I:E=1:1.5~2。机械通气30min后抽血气,根据血气情况调整各参数,监测SaO2、呼吸及病情变化。
3.2.2 吸痰 吸痰刺激咳嗽,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泡膨胀[2],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非常重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①吸痰前将FIO2调至100%约1min。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管进入气道内一经退出气管插管外,绝不再插入,保证进入[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首次住院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立止血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