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
|
经皮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关键词 经皮气管切开术 术后护理
2005年5月至8月,我院开展经皮气管切开术,现将23例经皮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3例脑溢血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70~78岁,中位年龄64岁。老慢支患者12例,男6例。
2 操作方法 用物准备:静脉切开包,中号弯止血钳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患者平卧位,头后仰,肩背部垫高,充分暴露颈部。术前常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5~10mg。常规消毒,铺巾,局麻,环状软骨下0.5~1.0cm处横形切开皮肤,长约2cm,分离皮下组织至浅筋膜,彻底止血,然后在环状软骨与第一气管软骨或第一,二气管软骨环之间用气管穿刺器械直接穿刺进入气管。若中央小孔有气泡排出说明以进入气管内,略行扩张后拔出穿刺器械,然后用中号止血钳顺穿刺方向进入气管有突空感后打开止血钳,钝性分离肌层及气管与皮肤切开大小一致,扩大后有痰液,气体自切开处涌出,最后顺扩张方向置入气切导管,两边固定即可。
3 结果 一皮旋转气管切开术具有3个优越:①创伤小,几乎不出血;皮肤切口仅需1厘米。②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操作过程不超过5分钟。③并发症少,不会损伤胸膜顶、颈侧大血管等重要结构,不会发生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1]。
4 护理
4.1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同危重病人的一般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呼吸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丝放在管口,看是否上下飘动。出血的观察:切口少量出血属正常,一般在手术后24小时后减少,切口可行局部压迫止血,可用凡士林、碘仿纱条填压。切口出血量大,应及时联系医生再次手术结扎血管。气道内间断出新鲜血,应警惕动脉破溃的可能,及时与医生联系。气管套管的观察:观察有无痰痂或异物堵管、发生脱管以及气囊有无漏气。
分泌物的观察:观察分泌物的颜色、量、性质。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留痰培养,及时控制感染。各管道的观察:保证输液管和尿管的通畅,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呼吸困难。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心包气肿,有无软组织、气管粘膜、切口的出血及无名动脉、颈根部血管出血,有无切口感染、气管感染、肺炎、纵隔心包炎及发生喉气管狭窄、食管狭窄、气管食管瘘、呛食、拔管困难等。
4.2 换药 术口换药:每日二次,随脏随换。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现异常作细菌培养。固定带随脏随换。拔管后术口的换药:切口用凡士林纱布换药,切口处皮肤用蝶形胶布固定,数日愈合。
4.3 吸痰技术 吸痰管的选择:宜选用管壁光滑、管壁挺直,富有弹性的吸痰管,直径为气管套管的1/2、不超过2/3,口鼻腔要分开。吸痰注意的原则:操作前要熟悉病情,掌握吸痰的时间,根据吸痰指征适时吸痰,吸痰前后要吸氧,提高氧浓度至10L/分,1~2分钟后调回原浓度。使用呼吸机时吸痰前后给予两分钟纯氧,吸痰时要注意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吸痰方法:检查负压:压力过高易损伤气管内壁,严重引起肺不张。负压过低吸痰不净,造成反复吸痰,次数过于频密,也会损伤气道。吸痰时间过长,易造成低氧血症。方法: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吸盐水、润滑)后松开负压,进管,至气管隆突处刺激咳嗽后稍往上提0.5~1cm加负压,边提边吸边旋转退管;痰液粘稠时可先往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3~5ml,等病人呼吸数次后用同方法再吸。吸痰管进入气道次数不宜超过三次,吸不净痰液可先退管吸氧后再吸,以防造成低氧血症。禁止插入同时施加负压,禁止反复提插,避免“拉锯式”动作,避免动作过于粗暴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跳骤停。吸住气管粘膜时应松开负压,带呼吸机者、ARDS及无自主呼吸病人不宜脱机吸痰。吸痰的时间:提倡按需吸痰。切开早期(前3天)可每1/2小时或1小时吸引一次;切开后期可每1~2小时吸引一次。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5秒[2]。吸痰管插入的深度:部分不能自行排痰插入深度为10~12cm(<12cm),完全不能自行排痰可插入12~15cm,咳嗽反射完全消失可插入15cm或更深。但也因人而异,视病情而定。吸痰前、中、后的观察:吸痰前中后须密切注意病人心率、呼吸、神志、面色的改变,心电监护者可密切注意SPO2的变化,出现心率失常或SPO2<90%时立即停止操作,但也应检查监护仪显示是否为错误信息。
4.4 气道湿[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诊技能训练在急诊护生带教中的运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脏穿刺的观察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