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改良式溶药法溶解维尔博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研究 |
|
应用改良式溶药法溶解维尔博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调查我院门诊输液室工作的21名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1名护士中均发生过针刺伤,且发生针刺伤后无一人填写受伤报表,跟踪检验。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 门诊输液室护士 针刺伤 对策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1]。针刺伤在门诊输液室极常发生。而门诊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兹病等血性传染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之下,护理人员如被污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输液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我院门诊输液室工作的21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1~52岁,门诊输液室工作时间1~12年,职称为护士13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3名;学历为中专7人,大专13人,本科1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21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1年中都有不同次数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4次,最少的1次,其中1次的1例,占4.8%,2次的7例,占33.3%,3次的为9例,占42.9%,4次的3例,占14.3%,总人次为54次,其中4次的全是工作2年以下的护士,发生1次的大部分是工作5年以后的护理,针刺伤的次数和工作年限成反比,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最多的调查中,最多的是处理拔针后的输液器被刺伤最多,占65%;其次是加药时被加药针头刺伤,占27%;还有8%是因进针时病人不合作被刺伤的。在伤后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有98%的护士伤后会进行伤口的初步处理,如挤出血,冲洗、用消毒剂消毒,其中会贴上止血贴只占46%,100%无填写受伤报表及跟踪检验。其中12%的人不知道要填写报表,其余的虽然知道要填写报表,但部分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是小伤没必要填写受伤报表。
3 相关因素分析
3.1 护理人员人手不足 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时候,如在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己输液完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好输液器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人手的不足。
3.2 处理用过的输液器程序过于复杂 现在大多数医院都使用锐器盒来收集污染针头,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使用锐器盒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护理人员和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不受针头刺伤。但同时就会增加刺伤的机会,护士要分离针头并把针头放进一个开口并不大的锐器盒中,又增加了被刺伤的机会。
3.3 护士自身防护的意识淡薄 被调查的21名护士中,伤后经消毒处理后不包扎或不贴创口贴的占54%,并不意识到这样暴露伤口再进行其他操作时增加感染的机会,而且伤后大部分没填表跟踪。临床上部分护理人员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时不戴手套,接触化疗药物时不知道如何防护。
3.4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时不规范 调查发现,有不少的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帽时被刺伤,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程,为赶时间,一个手拿着安瓿,一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没有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腮腺混合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