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例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分娩临床分析 |
|
80例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分娩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优点。方法:对80例使用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与430例未使用无痛分娩的产妇进行跟踪分析,比较两组产妇产程进展、产后出血、新生儿出生评分、剖宫产率。结果:经统计分析,观察组为22例(27.5%),对照组为188例(43.72%),两组剖宫产率有显著性差别(x2= P<0.01)。镇痛后产妇第一产程明显缩短(p<0.01),第二、三产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以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内Apger评分、产后24h出血≥500ml的发生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硬膜外镇痛分娩既能缩短第一产程,又能降低剖宫产率,且对胎儿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硬膜外腔 镇痛分娩 剖宫产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0例使用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及430例未使用无痛分娩的孕产妇
1.2 镇痛方法 观察组当产妇宫口开大2~3cm时,未破膜者先予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清,由麻醉师取L2~3 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在硬膜外腔注射0.25%罗哌卡因首剂负荷量5ml,并向头端留置硬膜外导管3~4cm,接一次性镇痛泵盒,取左侧卧位(少数取平卧位),平面确定后即可出现镇痛效果,由孕妇自行控制,出现疼痛时追加背景输注量2ml/小时,一次按压剂量2ml,锁定时间5分钟,以维持镇痛效果,分娩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宫缩、胎心率、新生儿A pger评分、产妇运动能力及产后阴道流血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比较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因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等原因行剖宫产结束分娩的观察组为22例,对照组为188例(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例(%)]
阴道助娩 顺产 剖宫产
观察组(n=80) (3.75%) 55(68.75%) 22(27.5%)
对照组(n=430) 16(3.72%) 226(52.56%) 188(43.72%)
2.2 镇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 镇痛后产妇第一产程明显缩短(p<0.01),第二、三产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见表2。
表2 镇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min,x±s)
活跃期至宫口开全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观察组(n=58) 132.24 8.42 45.32 8.33 7.35 2.23
对照组(n=242) 188.68 13.44 47.46 10.51 9.21 3.58
P值 <0.01 >0.05 >0.05
2.3 新生儿Apger评分 以新生儿出生后5min内Apger评分小于4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两组新生儿均无窒息发生。
2.4 产后出血情况 观察组产后24h出血≥500ml者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分娩镇痛的用药时机 一般掌握在宫口开大2~3cm时进行硬膜外腔穿刺,如镇痛过早,宫缩易受抑制,宫口扩张率减慢,易出现产程延长甚至产程停滞,镇痛过晚则有失镇痛效果。对要求镇痛分娩的产妇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以便准确掌握给药时机[1]。
3.2 镇痛分娩药物选择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为纯s型对应异构体,其药理特性是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系统毒性低,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特征,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且不影响产程进展和新生儿呼吸[2]。
3.3 产程中管理 用药后应用胎儿监护仪连续监测宫缩及胎心变化情况。应密切观察宫缩强度及频率,同时注意胎心变化。硬膜外麻醉后,由于受阻滞节段血管扩张,回心血管减少,可引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副反应,所有待产妇均应用必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每15min测一次血压,如发现有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应嘱产妇左侧卧位,给予适当吸氧,以免造成胎儿窘迫。产程中由于频繁的宫缩使产妇腹式呼吸加重,母体和胎儿氧耗增加,易发生胎儿宫内缺氧。因此,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呼吸并加强护理,尽量采取左侧卧位,在宫口接近开全时不再追加[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和康复指导 下一个医学论文: 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