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万花油和硫酸镁处理静滴多巴胺外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万花油和硫酸镁处理静滴多巴胺外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  关键词  多巴胺  静滴外渗  护理    多巴胺为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多巴胺在静滴过程中发生外渗漏现象也时有出现,有的因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及时而出现局部坏死。我科在2004年共收集60例新生儿静滴多巴胺外渗漏有局部症状的案例,经及时、积极、恰当的处理、全部痊愈。现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60例,其中59例局部皮肤呈苍白或暗红色、轻微肿胀,1例局部皮肤呈紫红色、轻度肿胀,范围1×0.5厘米。多巴胺的用量为2.5~5ug/kg/min,症状出现时间在静滴多巴胺l~6小时后。 1.2  方法  用万花油按摩局部皮肤症状部位2~3分钟,再用50%硫酸镁湿热敷l~5次,每次敷半小时。 1.3  效果观察  局部皮肤呈苍白色、暗红色的44例,经万花油和硫酸镁处理后皮肤颜色1~7小时恢复正常,肿胀1~5小时消退,皮肤完好无损。另1病例是静滴多巴胺5小时后拔针,局部皮肤较苍白、轻度肿胀,但没处理。3小时后局部皮肤变为紫红色,经万花油和硫酸镁处理后效果欠佳,紫红色变成灰黑色,随后每天用生理水清洗、暴露局部,并用日光灯照射,同时每天行高压氧疗一次,灰黑色区日渐缩小,至高压氧疗第7天方能痊愈,无留疤痕。由此可见处理多巴胺的效果贵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  讨论分析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β受体,使动静脉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降低心前后负荷,增加肾血流量,有利于利尿。大剂量多巴胺可兴奋α受体,使动静脉血管收缩,其作用与前者相反[1]。在本文的案例中,多巴胺的用量偏大,说明此反应是多巴胺外渗后在局部产生α效应所致。根据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及组织有效灌注不足的病理生理改变,渗出的可能原因如下: 2.1  滴入药物浓度越大,对局部血管刺激越大,血管通透性也会相应增加。据药理学记载多巴胺小儿常用剂量为0.5~3ug/kg/min,本文的案例中所用的剂量浓度相对偏大,可能是导致其外渗的因素。 2.2  给药时间不当,据临床经验,多巴胺应在充分扩容纠酸的基础上使用。未扩容前,血管紧张度低,血流缓慢,单位时间内滴入过多的药液势必在局部停留的时间长,造成一过性浓度过高,从而使其外渗。   2.3  由于末梢循环差,血管塌陷,静脉穿刺往往不能一次成功,若穿刺过多,则药液会沿穿刺点外渗,引起局部反应和变性。所以适量、适时、准确的给药是防止外渗的关键。 3  护理体会 3.1  正确选择血管  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亦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注。若静滴超过12小时,即使液体滴入好,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如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最好每隔3~4小时交替更换点滴。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穿刺[2]。 3.2  对需要固定的肢体时,绷带、胶布不宜缠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回流,必要时可抬高输液肢体。 3.3  多巴胺滴注的病儿,须严格控制其滴速,用微输液泵控制[3],并保证输液泵的正常运作。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注意有无肿胀变色,一旦发现肿胀变色,应立即拔针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予万花油按摩、硫酸镁湿热敷,而且越早越好,效果较好。万花油有消肿散淤、舒筋活络、消炎生肌作用。实际上,我们用此方法处理多巴胺外渗皮肤的苍白、肿胀较快消失,暗红色变浅,较快恢复正常。   3.4  新生儿抵抗力弱,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且无语言表达能力,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觉,易被护理人员所疏忽。因此,应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渗出,周围组织是否水肿。发现渗出时及时拔针并按方法处理。 参考文献 1.江明性,扬薄宸.药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郑洁,龙玉华.微量泵注射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心衰的观察和护理.华夏医学,1999;12(5) 3.林茂英,林向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福建医药杂志,2000;22(4)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不同地区高良姜挥发油和1 8 桉油素含量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